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2025年7月28日检察日报:十五名代表走访内蒙古共议公益诉讼制度
东莞万江律师获悉
2025年7月28日《检察日报》第05版:声音周刊
向绿而行,守牢北方生态屏障
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生态区域,拥有丰富的生态类型,它构筑了我们国家北方关键的生态安全防线,这是内蒙古肩负的至关重要的国家使命。在检察公益诉讼领域,内蒙古自治区检察机关既是先行先试的试点单位,也是高质量高效能办理案件的典范,那么,这些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方面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7月14日至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以“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为主题,邀请了安徽省的15位全国人大代表,让他们实地考察并监督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相关建议实施情况。在这为期五天的实地考察期间,代表们分别前往了锡林郭勒盟和呼和浩特市,亲身体验了内蒙古自治区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检察方面的实际操作,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坚决扛起生态环境司法保护
重大政治责任
7月14日下午,一场汇报见面会在内蒙古召开。会上,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党组书记兼检察长李永君向与会代表详细阐述了内蒙古的地理风貌和地方习俗。他还承诺,将不断推进“生态检察三大协作统一行动”,切实加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并坚定不移地承担起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重大政治任务。
内蒙古在能源和资源方面拥有显著的优势,其煤炭储量的探明量位居全国首位,这为传统能源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自今年7月1日起,经过修订的矿产资源法正式开始执行。第74条明确指出,任何违反本法规、损害矿产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以及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授权的机关以及相关组织均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矿产资源归于“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这一类别,构成了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法定范围。在7月16日的下午,与会代表们亲临现场,对一起由检察机关推动的、旨在督促改善草原矿山地质环境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进行了实地考察。
车窗外,微风拂过,草浪起伏,一波接着一波。“这草场究竟在何处受损,为何视线中却无半点迹象?”尽管沿途地表土壤的变迁让人意识到已踏入矿区,但草场受损的痕迹却并未显露。
在监督指导草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公益诉讼案件现场,西乌珠穆沁旗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向代表们详细汇报了该院的工作表现及履职成效。
各位代表,请看您眼前的山坡,这里曾是因过度开采而遭受破坏的草原。今天,西乌珠穆沁旗检察院的工作人员现场向大家展示了该院的工作成果。如今,这片草原的植被已得到恢复,与周边生态环境完美融合,损毁的痕迹已无处可寻。
2004年到2018年间,位于锡林郭勒盟的某家煤业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在未经过草原管理部门的审查和批准,以及未完成建设用地使用权相关手续的前提下,进行了露天开采活动,导致6200多亩的天然草原被占用和破坏。煤业公司虽在2008年制定了复垦计划,然而由于采矿作业历时长久、治理难度极高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截止到2021年4月,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尚未启动,草原植被已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为切实解决公益受损的难题,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决定对县级政府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在检察人员的协商和督促下,该县政府相关部门仍未能有效履行职责,导致矿山地质环境未得到妥善治理,草原生态亦未得到恢复。鉴于此,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政府必须在规定期限内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启动代履行程序。同时,该分院还依法要求对代履行所需费用进行追偿。
经过公开的法庭审判,法院最终裁决,完全赞同了检察机关提出的所有诉讼要求。此外,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就煤业公司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行为,发起了民事公益诉讼,要求该公司支付总计超过1.59亿元的矿山地质环境整治和土地复垦费用,以及近3900万元的草原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赔偿。经过调解,上述诉讼请求均得到了法院的全额支持。2024年8月底,那片遭受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已全部得到修复,并且顺利通过了验收程序。随后,西乌珠穆沁旗政府派遣了专人,特地前往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亲自进行了感谢的表达。
检察机关在协助政府追缴治理费用及生态破坏价值近两亿元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政府依法行政,还共同解决了诸多难题,充分展现了行政公益诉讼在督促和协同方面的制度优势。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尹桂君特别向代表们阐述了此案的重要意义。此案更是成为了检府协作的杰出代表,成功入选了最高检公布的公益诉讼服务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此类社会治理的复杂问题,要求各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共同治理。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协常委、合肥工业大学校长郑磊指出,他还提出,检察机关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协助案件处理,以提升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我此前未曾听闻此类案例,衷心期望能够充分发挥公益诉讼的积极作用,将其治理效能进一步彰显,同时,我亦将不断强化公益诉讼职能的宣传教育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淮北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兼淮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王敏如是表示。
为了确保案件得以妥善处理,我们的检察人员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不知多少次。返程的路途与去时并无二致,同样泥泞且颠簸,代表们甚至多次从座位上被颠得站立不稳。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伊拉图向代表们解释道,这样的情况正是检察人员履行职责的日常。
“我们都是守护人”
在元上都遗址的古老树木前,身着蒙古族传统服饰的“马背上的公益守护者”向在场代表们详细阐述了古树的保护现状。
杨山红,这位来自中盐东兴盐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运营中心的电仪维修工,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在元上都遗址的古树保护现场,依照指示牌的指引,在指定的围栏区域内,将蓝色的哈达系在古树上,寄托着对这棵百年古树的祝福。与此同时,其他代表们也纷纷效仿,向古树献上了各自的美好祝愿。
元上都遗址坐落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上都镇,该遗址于2012年6月29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收录进《世界遗产名录》。遗址之中,两株名为“丹垣护壁榆”的古树,历经数百年岁月,深深扎根于古城墙之中,与城墙共同构成了“树依城墙而长,城墙因树而存”的奇异共生景象。它们不仅是历史变迁的生动见证,更是当地居民心中崇高的精神象征,二者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元上都遗址中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景观体系。
今年开春之际,正蓝旗检察院在执行职责时察觉到,该遗址中的古树保护措施存在不足,缺乏必要的围栏和标识牌,使得游客能够轻易接近古树。古树枝头挂满了哈达,再加上长期未得到妥善的维修与养护,遗址正面临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等多重挑战。若处理不当,可能会触发古树生态功能的退化以及城墙物理结构的损坏,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2025年4月,正蓝旗检察院着手对案件展开调查,同时举办了“古树保护公益诉讼”的公开听证会。在会上,邀请了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以及“益心为公”志愿者共同探讨保护措施。随后,该院在当月向文化遗产保护局和林业草原局发出了检察建议。目前,这两个部门已经着手制定联合保护计划,并完成了围栏的安装工作。检察机关将不断监督整改成果,力求研究出古树与古城墙共同保护的具体措施,力求保障这一宝贵文化遗产能够长久流传下去。
两位身穿蒙古族传统服饰的“马背上的公益守护者”在活动现场履行职责,此举吸引了代表们的目光,他们纷纷走上前去进行咨询。这些守护者向代表们透露,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在关键的文物保护区域进行巡查、普及法律知识以及上报相关线索。
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休宁县鹤城乡新安源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李发权,同样肩负着守护林木的重任。当他遇见志同道合的同行时,心中涌起亲切之感,特地与“马背公益守护人”合影,留下了珍贵的回忆。
尹桂君向代表们阐述,正蓝旗检察院依托地域特色和检察职责,将保护草原文化遗产作为核心任务,精心培育了“马背公益守护人”这一文化品牌。该品牌的目标是树立北疆牧区法治保护文物的典范。目前,该院已聘请了22位“马背公益守护人”,并期待这个队伍能够不断壮大。
王建伟,这位来自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的全国人大代表,以及该村的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守护公益的标识已被擦得更加明亮,工作也做得恰到好处。另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广德市新杭镇金鸡笼村的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杨广奇,则表达了他的期望,他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更加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公益事业的守护者。
“传红守绿”护卫天边草原
每一片土地都蕴含着独特的气质,我决心将这份对土地的守护之心带回,这背后是无声的辛劳与泪水的付出。在7月17日的上午,代表们参观了“传红守绿·共护公益”的示范点,他们深入了解了乌拉盖管理区检察院在积极继承和发扬兵团精神方面的努力,他们把维护优美的草原生态环境视为己任,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天边草原”的生机与活力。刘惠贞,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副镇长,以及忠陈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她不禁感慨万分,深切体会到了内蒙古检察人员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在此之前东莞万江律师,乌拉盖管理区的检察院接到了“益心为公”志愿者提供的关于“机动车非法碾压草场”的线索,随即与相关部门一同前往事发地点展开调查取证工作。他们借助铁塔视联监控平台进行了图像对比分析,最终确认了违法行为的存在。
乌拉盖管理区检察院迅速向相关主管部门提交了检察建议,并向公众发布了禁止机动车辆随意践踏破坏草原的公告。此外,该院还充分发挥了蒙草研究院“公益守护人”在草原生态修复方面的专业优势,与行政部门展开了深入磋商,共同探讨生态修复策略。经过对454亩受损草原的补植复绿工作,该地区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鲜草的亩产量也超过了地区平均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贾亮,安徽阜阳技师学院实训中心负责人,同时也是中国长三角地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衔人,他提出,期望能够增强对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工作,确保我们美丽的草原得以保全。
代表们在返回途中经过乌拉盖管理区的检察院,对该院的核心区域进行了参观,从而对检察职能有了更为深入的实际认知。
这个小院的人员编制不足三十名。那家小巧的检察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大门正对着繁忙的马路,四周没有围墙,普通民众可以随时走进来咨询,显得十分贴近民众生活。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舒城县志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张志菊这样评价道。
在旅途中遇到的疑惑,在这里得到了解答。全国人大代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徐晓婵,作为一位中医专家,她发现平时所用的黄芪、芍药等中草药竟然在这片土地上随处可见,这让她感到十分震撼。沿途,她目睹了检察机关在恢复草原植被方面所付出的持续努力,然而,对于如何恢复和治理被破坏的植被,她所知甚少。
代表们走访蒙草集团。
7月18日,上午时分,代表们莅临蒙草集团进行参观。全国人大代表、蒙草集团的创始人兼科研总负责人王召明,向与会者详细阐述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土壤条件下的草原与植被修复方法。同时,呼和浩特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晓红也向代表们通报了呼和浩特市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进展情况。在此过程中,检察公益诉讼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体系,给代表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眼见为实
为检察公益诉讼建言献策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于呼和浩特市人民检察院牵头,举办了全国人大代表对内蒙古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实地考察座谈会。
7月18日,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的徐向春厅长主持了全国人大代表对内蒙古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走访和意见反馈座谈会,并认真听取了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他指出,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国家领导人法治理念在公益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创造性成就。目前,检察公益诉讼法的草案已经被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的立法工作计划,并正在进行初次审议。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也是本次走访的主要议题。
记者经过调查发现,自2021年起,内蒙古自治区在多项地方性法规中率先引入了检察公益诉讼的相关条款。这些法规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条例》、《黑土地保护条例》、《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及《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这些举措为检察公益诉讼的立法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代表们高度评价了内蒙古的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同时对加强生态环境安全防护、健全公益诉讼相关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多项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参观了矿山治理和古树保护的现场,观察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成果显著,其中检察公益诉讼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做法在内蒙古地区具有鲜明的特色。全国人大代表丁毅,曾担任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党委书记和董事长,他提出建议,要求检察机关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以及个人信息安全的维护。他强调,在立法环节,应展现出系统性,并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以确保政治、法律和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
全国人大代表金葆康,身为民盟安徽省委会副主委、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以及最高检特约监督员,他提出应推进检察公益诉讼立法的完善,加速制度的建立,并进一步界定诉讼范围和程序,以确保依法行使职责时拥有更加完备的法律支持。
彭凤莲,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委员以及安徽省委会的副主委,同时也是安庆师范大学的校长,她对于如何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强调,应当超越单纯区分大案与小事的思维定式,转而倡导运用类案思维,深入思考类似案件对社会可能带来的广泛影响。
检察机关推动对草原矿山地质环境的整治,这实际上也是在协助政府解决难题。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主任、教授,以及最高检特约监督员吴梅芳提出,检察机关与党校应携手共创典型案例教学,因为党校的学生来自政府众多部门,这些典型案例理应进入党校的教学课程。
代表们建议,应拓宽信息搜集的途径,比如开发使用方便的应用程序,以此来扩充志愿者的规模;同时,推广使用双语能力的检察官,并加强网络培训工作。
以公益诉讼为工具,勾勒出北疆地区的崭新风貌。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电气(芜湖)有限公司的工会主席兼行政部经理李杨向内蒙古自治区检察机关表达了这一愿景,这同样也是广大民众的共同心声。
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的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赵国华强调,他已将代表们提出的各项意见与建议做了详尽的记录,并承诺将确保这些宝贵意见得到切实执行,从而将更多有益的见解转化为推动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第9068期
安徽检察新媒体出品
终审丨任小玲 ?二审丨吴荧
万江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