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诉讼指南>>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向绿而行守北方生态屏障,十五名代表走访内蒙古共议公益诉讼制度

时间:2025-08-03 00:08 作者:佚名 【转载】

东莞万江律师获悉

向绿而行,守牢北方生态屏障

——十五名全国人大代表走访内蒙古共议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内蒙古位居我国北方,拥有最大的面积和最丰富的生态类型,构筑起我国北方关键的生态安全防线,这是内蒙古肩负的至关重要的国家使命。作为我国检察公益诉讼试点和高效办理的示范区域,内蒙古自治区的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方面的表现究竟如何?

7月14日至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以“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为主题,邀请了安徽省的15位全国人大代表。他们深入实地,对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建议落实情况进行了了解和监督。在这为期五天的实地考察期间,代表们先后前往锡林郭勒盟和呼和浩特市,亲身体验了内蒙古自治区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检察方面的实践活动,并为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坚决扛起生态环境司法保护

重大政治责任

在7月14日的下午,一场汇报见面会如期举行。会上,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的党组书记兼检察长李永君向与会代表详细阐述了内蒙古的地理风貌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他还强调,将不断推进“生态检察三大协作统一行动”,切实加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开展,并坚定地承担起对生态环境进行司法保护的这一重大政治任务。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其煤炭储量的探明量位居全国首位,这使得该地区在传统能源产业以及新能源产业领域都具备了显著的自然优势。自今年7月1日起,经过修订的矿产资源法正式开始执行。第74条具体规定,任何违反本法律的行为,若涉及对矿产资源的破坏、环境的污染或生态的损害,从而损害了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授权的机关以及相关组织均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矿产资源归属“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这一类别,构成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法定范围。在7月16日的下午,与会代表们亲自前往现场,对一起由检察机关推动的、旨在督促改善草原矿山地质环境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进行了实地考察。

车窗外,微风拂过,草浪起伏,一波接着一波。“这草场究竟在何处受损,为何毫无察觉?”尽管沿途地表土壤的变迁让人意识到已踏入矿区,然而草场的破坏迹象却并未显露。

在西乌珠穆沁旗检察院针对督促治理草原矿山地质环境的行政公益诉讼案现场,该院的工作人员向代表们详细汇报了他们在职责范围内的具体工作表现。

各位代表,您眼前所见之山坡,便是昔日因开采活动而遭受破坏的草原之地。西乌珠穆沁旗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在活动现场向代表们详细介绍了该院的工作情况。如今,这片草原的植被已得到恢复,与周边生态环境完美融合,损毁的痕迹已无处可寻。

2004年至2018年间,锡林郭勒盟的这家煤业公司(以下简称“煤业公司”)在未经过草原管理部门的审查和批准,且未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相关手续的前提下,进行了露天开采活动,导致6200余亩天然草原被占用和破坏。煤业公司虽在2008年制定了复垦计划,然而由于采矿作业历时久远、治理难度极高这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截止到2021年4月,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与治理工作尚未启动,草原植被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为切实解决公益受损的难题,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决定对县级政府采取行政公益诉讼的方式进行立案。经过检察人员的协商和敦促,尽管如此,该县政府相关部门的履职仍显不足,矿山地质环境未得到妥善治理,草原生态系统也未得到修复。基于此,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依法启动了诉讼程序,要求政府必须在规定期限内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启动代履行程序。同时,对于代履行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也依法要求进行追偿。

经过公开开庭审理,法院最终裁决,完全赞同了检察机关提出的所有诉讼要求。此外,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就煤业公司破坏草原生态环境一事,发起了民事公益诉讼,要求该公司支付矿山地质环境整治及土地复垦费用共计超过1.59亿元,以及草原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费接近3900万元。在调解过程中,这些诉讼请求均得到了法院的全面认可。2024年8月底,矿山地质环境遭受破坏的状况已得到全面整治,验收工作亦顺利完成。为此,西乌珠穆沁旗政府特地派遣代表,专程前往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以示诚挚的感谢。

检察机关在协助政府追缴治理费用及生态破坏价值方面取得了近2亿元的成绩,这一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政府依法行政,共同解决了诸多难题,充分体现了行政公益诉讼在督促诉讼和协同诉讼方面的制度优势。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尹桂君在向代表们阐述此案意义时,特别强调了这一点。该案例更是成为检府协作的典型范例,并被最高人民检察院选入公益诉讼服务绿色发展的典型案例之中。

此类社会治理的复杂问题,亟需各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共同治理。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协常委、合肥工业大学校长郑磊指出,他还提议,检察机关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协助案件处理,以提升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我此前未曾听闻此案例,衷心希望可以将公益诉讼的诸多优势充分转化为治理的实际效能,并持续增强对公益诉讼职能的宣传教育力度。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淮北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同时也是淮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的王敏所表达的看法。

为了确保案件得到妥善处理,我们的检察工作人员在这条路上来回奔波不知其数。返程的道路与来时无异,泥泞且颠簸,代表们多次从座位上被抛起,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伊拉图向代表们解释道万江律师,这便是检察人员履行职责的日常情形。

“我们都是守护人”

在元上都遗址之中,一位身穿蒙古族传统服饰的“马背公益守护人”正向代表们细致讲解,关于古树的保护现状。

杨山红,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中盐东兴盐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运营中心电仪维修工,来到元上都遗址古树保护案现场,依照指示牌,在指定围栏区域内系上了蓝色的哈达,向那棵百年古树祈愿其长青不老。与此同时,其他代表们也纷纷向古树献上了各自的祝福。

元上都遗址坐落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上都镇,该遗址于2012年6月29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纳入《世界遗产名录》。遗址之中,两株名为“丹垣护壁榆”的古树,历经数百年根植于古城墙,与城墙共同构成了“树依城墙而长,城墙因树而存”的奇异共生景象。这些古树不仅是历史的生动见证,更是当地居民心中崇敬的精神象征,它们与古城墙共同构成了元上都遗址中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景观体系。

今年伊始,正蓝旗检察院在执行职责时察觉到,遗址中的古树保护措施存在缺陷,缺乏必要的围栏和标识,使得游客能够直接触及古树。古树枝头挂满了哈达,再加上长期缺乏必要的维护保养,遗址正遭受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若处理不当,不仅可能导致古树生态功能的衰退,还可能引发城墙物理结构的损坏,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

2025年4月,正蓝旗检察院对此案展开立案调查,并举办了“古树保护公益诉讼”的公开听证会。会上,邀请了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以及“益心为公”志愿者共同商讨保护措施。随后,该院在当月向文化遗产保护局和林业草原局发出了检察建议。目前,这两个部门已经着手制定联合保护计划,并已完成了围栏的设置工作。检察机关将不断监测整改成效,致力于研究古树与古城墙的联合保护策略,力求保证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得以长久流传。

两位身着蒙古族传统服饰的“马背上的公益守护者”在活动现场履行职责,此举吸引了代表们的目光,他们纷纷走上前去进行咨询。这些守护者向代表们透露,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在重要的文物保护区域进行巡查、普及法律知识以及上报相关线索。

我们均为守护者,目标相同,我愿向各位学习经验。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休宁县鹤城乡新安源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李发权,同样肩负起守护当地林木的责任。他见到同行时感到十分亲切,特地与“马背公益守护人”合影,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尹桂君向代表们说明,正蓝旗检察院结合本地特色和检察职责,将保护草原文化遗产作为核心任务,精心培育了“马背公益守护人”这一文化品牌。他们力求成为北疆牧区法治保护文物的典范。目前,该院已聘请了22位“马背公益守护人”,并期待这个队伍能够不断壮大。

王建伟,这位来自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的全国人大代表,以及该村的党委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守护公益的象征得到了显著提升,工作精准到位。同时,另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广德市新杭镇金鸡笼村的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杨广奇,也表达了他的期望,他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更加重视社会公益事业,并鼓励每个人都能成为公益事业的守护者。

“传红守绿”护卫天边草原

每一方土地都蕴含着独特的气质,我决心将这份对土地的守护之情带回故乡,这背后是无声的辛勤与泪水。7月17日清晨,代表们参观了“传红守绿·共护公益”的示范项目,深入了解了乌拉盖管理区检察院在积极传承和发扬兵团精神,将维护优美的草原生态环境视为己任,以实际行动守护着“天边草原”的生动场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副镇长、忠陈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惠贞,在发言中感慨万分,她深切体会到了内蒙古检察人员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在此之前,乌拉盖管理区的检察院接到了“益心为公”志愿者提供的关于“机动车非法碾压草场”的线索,于是便与相关部门一同前往事发地点展开调查取证工作。他们借助铁塔视联监控平台进行了图像对比分析,最终确认了违法行为的存在。

乌拉盖管理区检察院迅速向相关主管部门提交了检察建议,并向公众发布了禁止机动车辆任意践踏破坏草原的公告。此外,该院还充分发挥了蒙草研究院“公益守护人”在草原生态修复领域的专业优势,与行政部门展开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讨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经过对454亩受损草原的补植复绿工作,该地区的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鲜草的亩产量甚至超过了地区平均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贾亮,身为安徽阜阳技师学院实训中心负责人、中国长三角地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头人以及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衔者,他表达了对加强生态环境及资源保护力度的期望,强调了对维护我国美丽大草原的重视。

代表们在返回途中经过乌拉盖管理区的检察院,他们参观了该院的各个主要区域,以此深入实地考察了检察机关的职责和工作情况。

这个小院的人数编制不足三十。“那座小巧的检察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大门直面街道,四周没有围墙,村民们可以随时前来咨询,显得非常贴近民众。”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舒城县志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张志菊如此评价。

在旅途中遇到的种种疑问,在此地得到了解答。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及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的徐晓婵,她是一位中医专家。她惊讶地发现,平日里常用的黄芪、芍药等中草药,竟然在此地随处可见,令人感叹不已。沿途见证了检察机关在恢复草原植被方面所付出的持续努力,然而,她对植被遭到破坏后的恢复与治理方法所知甚少。

代表们走访蒙草集团。

7月18日,上午时分,代表们莅临蒙草集团进行参观。全国人大代表,蒙草集团的创始人兼科研总负责人王召明,向众人详细阐述了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土壤条件下的草原与植被修复方法。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晓红,也向代表们汇报了呼和浩特市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进展情况。在此次活动中,检察公益诉讼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服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给代表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眼见为实

为检察公益诉讼建言献策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于呼和浩特市人民检察院牵头,举办了一场全国人大代表赴内蒙古考察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座谈会。

7月18日,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的厅长徐向春主持召开了全国人大代表就内蒙古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走访反馈意见座谈会,并认真听取了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他指出,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国家领导人法治理念在公益保护方面的具体体现和独到成就。目前,检察公益诉讼法的草案已经被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的立法工作计划,并正在进行初次审议。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也是本次走访的主要议题。

记者经过调查发现,自2021年起,内蒙古自治区在多项地方性法规中率先尝试加入了检察公益诉讼的相关条款。这些法规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条例》、《黑土地保护条例》、《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及《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这些条例的制定为检察公益诉讼的立法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代表们对内蒙古的检察公益诉讼工作表示高度认可,同时,他们就进一步增强生态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优化公益诉讼相关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

在行程中,我们考察了矿山整治与古树保育的现场,观察到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成效显著,检察公益诉讼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这种作用体现了内蒙古地区的特色。全国人大代表丁毅,曾担任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党委书记及董事长,他提出,检察机关应重视知识产权的维护、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以及个人信息的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在立法阶段,应展现出系统性,并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以确保政治、法律和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

全国人大代表金葆康,同时担任民盟安徽省委会副主委、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及最高检特约监督员,他提出应推动检察公益诉讼立法的进一步完善,以加速制度的提供,并进一步界定诉讼范围和程序,从而为依法履行职责提供更加充足的法律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彭凤莲,身为民进中央委员和安徽省委会副主委,以及安庆师范大学校长,她对于如何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主张跳脱出对大案小案的固有思维模式,转而倡导运用类案思维,并重视类案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检察机关推动对草原矿山地质环境的整治,实际上也是在协助政府解决相关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同时也是最高检特约监督员的吴梅芳,提出了一个建议:检察机关与党校应携手合作,共同开发典型案例用于教学。鉴于党校的学员来自政府各部门,她认为这些典型案例应当被引入党校的教学课程中。

代表们进一步建议,应当拓宽信息搜集的途径,比如开发易于操作的应用程序,以此来扩充志愿者的规模;同时,推广使用双语检察官,并强化网络培训的力度。

李杨,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电气(芜湖)有限公司的工会主席兼行政部经理,以公益诉讼为工具,描绘出北疆地区的崭新风貌。他对内蒙古自治区检察机关表达了这一愿景,这同样也是广大民众的共同心声。

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的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赵国华强调,他对代表们所提出的各项意见与建议进行了详尽的记录,并承诺将确保这些宝贵的建议得到切实执行,进而将这些富有洞见的观点转化为推动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持续创新的强大动力。

(检察日报)

万江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