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诉讼指南>>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2023年西安铁路运输法院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助力秦岭生态保护

时间:2025-07-14 00:13 作者:佚名 【转载】

东莞万江律师获悉

2023年9月27日,西安铁路运输法院党总支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牵头,召集各支部党员及司法工作人员,共同举办了以“党旗映照秦岭碧绿,共筑生态保护新力量”为主题的党日活动。

秦岭雄伟,渭水潺潺。在这片陕西大地上,历经千年的文明脉动得以承载与见证。西安铁路运输两级法院,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经过九年的不懈努力,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司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之歌。他们为秦岭的碧水青山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司法防线。

制度创新:构建新时代环资审判体系

面对环境公益诉讼程序的繁杂和民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不断提升,西铁两级法院以推动审判效率、提升案件质量为核心,逐步构建了“1+9”的公益诉讼工作机制,为两级法院乃至全省的环境资源公益诉讼案件审判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开辟了一条光明之路。

2024年二月,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莅临西铁法院诉讼服务大厅,对该院的环境资源审判工作进行实地调研与指导。

坚持一个核心目标,即实现矛盾的妥善解决、判决的有效执行以及环境的有效修复;“9”则涵盖了九个关键步骤,具体包括:组织诉讼双方当事人进行一次现场勘查,召开一次当事人沟通协调会,进行一次规范化庭审,合议庭对案件进行一次认真评议,主动向上级法院汇报案情并获取一次指导,制作一份公正、充分说理且格式规范的裁判文书,以及判后进行一次案件回访。

2023年春天的一个日子,位于蓝田县某村庄的农田上,成堆的洞渣如同小山般耸立,它们堵塞了峪口河道,对行洪安全构成了威胁,严重损害了秦岭的生态环境。检察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向西铁法院提起了一项行政公益诉讼,诉求相关部门履行监管责任,清理洞渣,并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

西铁法院迅速作出反应,院长郑鸿亲自担任指挥,带领环资庭的法官们成立了专门的审判小组,多次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调查。他们不畏酷暑,跋涉在泥泞的道路上,逐一测量着被破坏的土地,细致地记录下现场的每一个细节。在“1+9”公益诉讼模式的引领下,合议庭精准理解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并与发改委、环保局等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共同制定了“分类处理加资源化利用”的清运策略。经过数月的持续努力,侵占河道的洞渣得以彻底清除,流峪河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清澈。

公益诉讼的提起人观察到相关部门已切实执行了监管职能,故选择撤回诉讼。尽管案件已经结束,但西铁法院在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方面的决心却愈发坚定。此案的成功审理不仅展示了“1+9”公益诉讼工作模式的有效性,同时也为秦岭生态环境的保护树立了榜样。

环境案件所涉因素众多,专业性突出,面临取证困难、鉴定难度大以及鉴定费用高昂等问题,这些均成为审理此类案件时难以克服的难点。为解决这些挑战,西铁中院在2018年3月全省范围内首次创立了环境资源审判技术专家库,并邀请了21位专家加入,成为库中成员,共同参与案件审理工作。

建立专家库和技术调查官机制,大大提升了环保案件的审判速度和后续生态修复工作。自该制度实施至今,专家们已提供超过130条各类咨询建议,参与现场调查超过70次,使得此类案件的审理时间平均缩短了25天,当事人对判决的满意度和息诉率更是达到了98.6%。

在处理原告某水电站与某交通建设公司就库区安全管理范围内倾倒弃渣引发的诉讼中,专家库扮演了关键角色。鉴于该案牵涉众多技术难题,中级法院从专家库中挑选专家作为审判助手,并全程参与了案件的审理过程。在生态技术调查官的精准评估下,法院最终裁定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要求,双方当事人均未提出上诉,判决结果已正式生效。

秉持“不能仅凭一纸判决定案”的原则,西安铁路两级法院强化了对环境资源类案件执行力的监管,并在此过程中推出了新的执行策略。他们特别针对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实施了“回头检查”的执行机制。这一机制由法院领导亲自负责案件,并邀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会以及检察机关一同参与,他们亲自到现场进行勘查,了解案件执行情况,以确保生态修复的相关要求得到切实执行。

西安市阎良区的机场护场沟,全长约4公里,过去因为长期有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被倾倒,因此声名狼藉,被当地村民称作“龙须沟”。阎良区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程序,向西铁法院提起了针对行政公益的诉讼,目的是促使相关行政机关切实履行监管义务,对这条臭名昭著的“龙须沟”进行彻底整治。

西铁法院的审判员们屡次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并与当地村民进行了直接对话。他们倾注耐心聆听村民们的愿望和面临的难题,细致地向他们阐述法律和政策的要点,因而获得了村民们的认同与支持。经过数月的辛勤付出,“龙须沟”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蜕变。沟内的废弃物被彻底清理,污水也得到了有效的整治,换来的则是绿意盎然、鸟鸣花香的自然公园。

案件并未因此告终。为了确保生态修复成效不会逆转,西铁法院启动了“复查”程序。法官们频繁重返现场,严格监督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情况。目前,“龙须沟”已变为村民们的休闲乐园,而西铁两级法院的“复查”机制也已成为环境资源案件执行的重要支撑。

多元共治:打造立体化生态修复网

环境资源案件的成因错综复杂,案情亦千变万化,其中不乏生态环境受损严重、难以恢复或根本无法恢复的实例。针对这一现状,两级法院秉持“专业修复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环资审判集中管辖的便利,携手检察机关和林业部门,在陕西省楼观台国有林场创设了西北地区首个司法保护基地,即秦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

2024年12月2日,西铁中院的执法人员与共建单位的代表们万江律师,在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共同举办了一场隆重的揭牌典礼。

在西安市临潼区芷阳山庄北坡的农用土地处,曾堆积了大量的生活及建筑废弃物。这一现象不仅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也对行洪安全构成了威胁。随后,检察机关向西铁法院提起了行政公益诉讼。面对此案,西铁法院迅速作出反应,敦促被告对垃圾场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整治。尽管如此,这一清理整治行动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为了全面修复遭受破坏的自然环境,西铁法院积极主导,联合检察机关以及相关行政机构,共同设立了秦岭碳中和生态修复基地。

法官们投身于植树造林的行列,与当地村民并肩作战,汗水浸透了衣衫。他们辛勤地挖掘树坑、栽种树木、浇灌水分,每一个环节都流露出法院人对秦岭的深厚情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这片生态修复区域已蜕变为一道秦岭地区的璀璨风景。每当春天来临,繁花似锦、鸟鸣声声,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驻足欣赏。

秦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之外,西铁两级法院已逐步设立了12个生态保护司法基地,这些基地涉及野生动物、碳吸收、水资以及耕地等多个自然要素,从而使得秦岭生态司法保护的整体布局,在全方位和多维度上逐步显现出完整的框架。

在司法审判过程中,西铁两级法院不断尝试创新,寻求替代性的生态修复途径,比如跨区域修复,以此达到对受损生态环境的整体恢复与平衡。

西安市阎良区机场护场沟事件中,西铁法院不仅推动相关行政机构对沟内废弃物进行了全面清理,而且开创性地建议将垃圾场转变为生态公园的补偿措施。在法院的调解下,街道办事处和研究院共同出资380万元,将历时30年累积的2.3万吨废弃物场改建成了一座生态公园。昔日的“龙须沟”现已转变为市民闲暇时光休闲游玩的热门场所。

西铁法院以该案为参考,制作了微电影《情寄蓝天》,该作品在陕西电视台春节期间热播,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这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替代性修复方式,不仅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修复,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司法实践:典型案例引领治理变革

秦岭的壮丽景色吸引了众多户外探险爱好者,但遗憾的是,“非法穿越”行为却对这片敏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在西铁中院审理的秦岭生态环境资源案件中,发现“非法穿越”现象频繁发生,难以遏制,因此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对这一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2024年11月26日,西铁法院就西安市鄠邑区针对2024年度打击非法开采砂石及非法倾倒建筑垃圾等违法行为进行了公开宣判,。

2025年2月,西铁中院根据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提出的申请,下达了针对西安某户外运动公司、某旅游开发公司以及某国际旅行社的禁令,要求其立即停止组织人员进入秦岭核心保护区进行穿越和登山活动。发布禁令之后,西铁中院的法官们深入秦岭深处,于多个非法穿越路线的关键点张贴了禁令,并且对游客们细致地阐释了禁令的具体内容和深远意义。

某公司却对禁止令的严肃性置若罔闻,仍旧发布了有偿穿越活动的广告。西铁中院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依法对其进行了罚款处理,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严肃的谈话。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阻止了非法穿越活动的发生,为秦岭核心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建立了一道坚固的司法防线。

渭河,黄河最大的支流,在其流经秦岭山脚时,携带着丰富的砂石和矿产资源。但近期,非法采砂活动愈发猖獗,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为此,西铁两级法院提出了一套“刑事打击、生态赔偿、行业治理”相结合的审判策略,对非法采砂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公开审判了郭某某、张某某等人涉嫌非法采砂和非法倾倒建筑垃圾的案件之后,西铁两级法院携手检察机关、鄠邑区委以及区政府,共同举办了打击盗采砂石及非法倾倒建筑垃圾违法犯罪的警示教育大会。此次大会围绕非法采砂案件的特点、举办教育大会的必要性与重大意义、以及未来工作的重点等三个方面,为干部和群众呈现了一堂内容丰富、生动的法治公开课。

大会公开宣判及警示教育结束后,鄠邑区对《资源规划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机制方案》进行了修订与优化,增设了超过30套智能监控设备,并选调了60名干部及群众加入一线工作,同时增加了全天候巡查的频率。在打击、整治、查处体系逐步健全的过程中,盗采砂石矿产的案件数量已显著减少。

为了有效应对汉江、渭河流域环境污染的跨区域挑战,西安铁路中级法院与陕西、河南、湖北三省的十家中级人民法院相继达成一致,共同签署了《汉江流域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框架协议》。此外,该法院还与陕西、甘肃的其他六家中级人民法院联合,签署了《陕甘法院渭河流域环境资源审判司法协作框架协议》等相关文件。通过这些举措,一个涵盖跨区域、跨流域的环境资源案件多元共治体系得以构建。

在西铁两级法院与同区域的兄弟法院的共同努力下,汉江流域的环境资源审判协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双方共同构建了信息互通和联合行动的机制,通过定期举行联合会议、实施联合巡查等举措,共同强化了对汉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此外,他们还在跨区域的生态修复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通过实施异地修复等策略,成功实现了对受损生态环境的整体恢复与平衡。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人民法庭在集中管理和网格化治理方面的优势,西铁中级法院在安康、西安等地区分别设立了专门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站点和文化遗址司法保护站点。安康院在汉滨区人民法院瀛湖法庭内设立了“安康铁路运输法院环境资源巡回法庭”。如今,一张旨在支持秦巴汉水与渭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协同治理网络正在逐步铺开。

延伸职能: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为了助力国家生态治理的整体布局,西安铁路两级法院积极构建了“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相结合,再与司法审判相配合”的协同工作平台,并与众多机构达成了联合运作机制及合作框架的协议,共同应对和治理区域内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问题。

2022年6月2日,西铁中院的执法人员与协作单位的代表们,在秦岭的北部山麓共同举办了一场关于秦岭珍稀野生动物司法保护的基地签约及揭幕典礼。

在与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西安市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的协作中,西铁两级法院主动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行政执法实践,向行政机关提供法律援助和司法保障。此外,该法院还通过提出执法司法建议等多种途径,助力行政机关优化监管体系,增强执法效能。

西铁两级法院致力于传承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借助“巡回审判+”模式,将法治的温暖照耀在秦岭的广袤土地上。他们运用互联网庭审技术与巡回审判、就地审判相结合的方法,深入企业、学校、社区以及乡村,通过流动的司法服务,将生态司法的关怀直接带到民众身边。

在西铁中院举办的巡回审判活动中,他们抵达了周至县马召镇的一个社区居委会。该地曾有一起盗伐树木的事件,涉及的三名被告因非法砍伐柏树而面临公诉。法官们在此地公开进行了案件的审理。

法庭内气氛庄重而庄重。审判官们借助野生植物图像以及相关法律条文,向三位被告详尽阐释了事实的判定以及相应的法律影响。在场的村民亦深受此案所触动,他们纷纷表态,将自觉遵循法律规范,竭力维护秦岭的生态环境。

庭审落幕之后,法官们举办了一场富有成效的法治教育活动。他们向村民派发了法治宣传资料,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行了详细阐述。此外,法官们还鼓励村民参与互动环节,通过提问和游戏等形式,增强了村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在处理案件过程中,西铁两级法院特别重视对裁判规则的整理与革新,已成功设立了十项与环境资源审判相关的裁判规则,这些规则涵盖了生态服务功能损失的计算方法、替代性修复的标准以及行政机关履职的认定标准等。

西安铁路运输检察分院与陕西赫能矿业有限公司的司法确认调解协议案中,西铁中院携手铁检分院共同出台了《检察公益诉讼司法确认协议机制》。该机制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诉前调解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有效节约了司法资源,并显著提升了司法效率。

在处理某环境监测公司提交的伪造证明文件相关案件时,西铁两级法院对定罪标准的一致性和刑罚的公正性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案例判决准则。面对环境监测领域的种种乱象,他们向相关部门提交了司法和检察两项建议书,有力地促进了该行业的规范化进程。

西安铁路运输法院的法官们召集了公益诉讼的起诉人、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人大代表以及村民代表,一同前往现场进行实地勘查。

智慧司法的守护力量

在守护秦岭生态环境的征程中,西铁两级法院持续展现出与时代同步的精神状态。他们不断寻求司法与科技相结合的新路径,运用智慧之力,精心呵护秦岭的碧水青山。

为了确保对秦岭生态环境进行持续的监控与有效管理,西铁两级法院借助“秦岭生态司法保护智慧平台”,成功实现了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即时预警功能。该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手段,对秦岭区域的生态环境数据进行了持续的监测与深入分析。一旦系统检测到违法行为或异常状况,便会迅速发出预警警报,促使相关部门迅速采取应对措施进行处置。

西铁两级法院除了运用实时预警系统,还勇于尝试无人机巡查和远程视频庭审等创新司法手段。他们携手共建单位,运用无人机对秦岭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控与检查,以便迅速发现并处理违法行为。此外,他们还借助远程视频庭审技术,使法官们无需亲自外出即可审理案件,从而提升了审判的效率与品质。

这些司法创新的措施显著增强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含量和智能化程度,并且使司法部门在保护秦岭的碧水青山方面展现出更为主动的效能。他们凭借着敏锐的视角,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秦岭的每一个角落,坚定地守护着这片秀美的土地。

法槌声声 守护青山

九年的法槌声守护着青山,西铁两级法院凭借司法力量捍卫着秦岭的碧水蓝天。他们通过实施一系列创新措施和生动的实践活动,为全国的环境资源审判贡献了生动的范例和丰富的经验。

秦岭如今重焕生机,绿意盎然,鸟鸣花香,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地。漫步其间,人们总能体验到那份宁静与和谐。这一切成就,离不开西铁两级法院法官们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

法官们通过实际行动展现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他们面对重重困难,毫不退缩,勇往直前,以满腔的热忱和忠诚守护着秦岭的碧水青山。他们的付出不仅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和深切的信赖,更在构建美丽中国的伟大征程中镌刻下了永恒的印记。(本刊通讯员 朱爱琳 冯悦 张晓邦)

《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3月上(总第197期)的总编辑访谈栏目中,刊发了本文。

万江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