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法律法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市人大建议打造技能人才制度体系,为惠州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时间:2025-07-03 19:31 作者:佚名 【转载】

东莞万江律师获悉

市人大建议打造“聚才有力度、暖心有温度”的技能人才制度体系

全市技能人才108万 高技能占36.85%

全市技能人才的总数已超过百万之数,那么如何有效地培育和促进人才的成长,并实现人才发展与产业升级之间的良性互动呢?近期,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召开,会上对市政府提交的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状况的汇报进行了详细的听取与审议。记者获悉,我市人才培育体系正不断优化,已构建起金字塔式的人才架构。未来,我市将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制度,积极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以期为新兴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保障。

我市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动毕业生在惠州落地生根,致力于为惠州的发展留下并培养人才储备。在“百万英才汇南粤”——“留在惠州·圆梦惠州”这一主题的专场招聘会上,惠州日报的记者朱金赞捕捉到了这一场景。

我市有35所职业(技工)院校

在不久前落幕的广东省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中,惠州代表队以八金八银两铜以及十一项优胜奖的辉煌成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金牌总数在全省稳居领先地位。特别是电子技术、网络安全、可再生能源等八个金牌项目,与我市“2+1”现代产业集群实现了精准对接,这一成就充分体现了我市在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方面同步推进的显著成果。

我市近年来秉持以竞赛推动技术提升的理念,努力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的平台,众多技能选手在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万江律师,共获得世界级奖项3次、国家级奖项80次、省级奖项125次。此外,成功举办了惠州市首届制造业职业技能大赛以及第二届职业技能系列大赛,为我市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强大的技能人才力量。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吴嘉明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东莞万江律师,我市正着力推进省委“1310”战略部署的落实,以惠州制造业为主导,着力打造具有更强核心竞争力的“2+1”现代化产业格局。我们紧密围绕我市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坚持守正创新,采取多种措施,毫不动摇地加强技能人才培养,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至2025年3月,我市已拥有35所职业或技工院校,设立了38个技能培训基地和19个大师工作室。在这些基地中,包括2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9个省级培训基地以及27个市级培训基地。同时,还拥有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13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市技能人才总数高达108.36万人,在这其中,高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了36.85%。

与此同时,通过产教结合,与超过200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冠名班”、“订单班”以及“新型学徒制”等多种校企合作班级,技工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地位更加明显,校企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加大了对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措施,精心构建了“鹅城工匠”、“首席技师”和“青年能手”等金字塔结构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技能人才的成长环境持续改善;“技能夜校”将授课时间安排在8小时工作之后,创新性地实施了“公益+市场”的双重运作模式,专注于解决重点群体的就业难题;连续两年实施了惠州市乡村青年技能提升培训项目,助力乡村人才聚集与培养。

推行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

“2+1”型现代产业构成我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点表现为规模庞大、素质优良以及专业要求严格。

吴嘉明指出,我市将全面推行“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计划,聚焦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针对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新兴生产力关键领域,实施“岗位需求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技能评价与就业服务相融合”的四位一体培训项目。辐射至广东省内其他城市及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助力劳动者达成高质量和全面就业。

吴嘉明指出,在人才培育领域,我们将针对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着力打造一套涵盖人才培养、运用、评估、激励以及产教融合等方面的优质、实用政策体系。此外,我们还将建立一种常态化和多级别的职业技能竞赛机制,全面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

市人大常委会成员强调,我市始终将实体经济作为根基,制造业作为主导,致力于拓宽职业晋升路径,并在技能人才培养上持续加大投入,成效显著。然而,当前技能人才政策的实际措施仍显不足,人才培养体系亟需改进,一些行业龙头企业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以及技能人才的选拔评估流程也有待进一步优化。

市人大组成人员提出,需加强政策的顶层架构,构建一个既具吸引力又充满关怀的技能人才制度体系。应加速推进产教融合的技能生态云平台建设,让校企合作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拓宽链主企业成员的覆盖面,让链主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上发挥关键作用,增强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此外,积极倡导工匠精神,培育一个尊重技能人才的正面社会风气。

声音

营造尊重技能 人才良好环境

市人大对本市技能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考察,在参与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某些家庭将技能人才与一线生产操作人员混为一谈,他们觉得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十分辛劳,且获得的福利和待遇较少,其待遇和职业地位普遍偏低。林进宽,市人大代表兼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指出,不少家庭普遍倾向于不将子女送入职业院校学习,社会上普遍存在重视学历而轻视技能的观念,同时,年轻人普遍对进入工厂工作持有抵触情绪。

林进宽提出,应多角度宣传技能人才,以加深社会对他们的认识,并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同时,他强调要构建一个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增强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具体措施包括:对“鹅城工匠”、“市管首席技师”等评选及管理办法进行及时修订,适当降低申报标准,拓宽选拔范围,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榜样示范效应。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特约通讯员郭敏 通讯员陈雪松

万江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