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诉讼指南>>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深入贯彻会议精神!首批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典型案例发布

时间:2025-08-16 00:08 作者:佚名 【转载】

东莞万江律师获悉

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继承并创新‘枫桥经验’”“优先运用非诉讼方式化解纠纷”的指导方针,系统梳理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成功实践,旨在加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指导与规范,现公布首批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的典型案例,此次公布分为8个部分,每天发布1个部分,案例信息由人社部、最高法、司法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中国企联提供,请各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机构作为参考依据。

多元联动齐推进

争议案件巧化解

案情介绍

2024年10月,某区总工会主导成立的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处理了一桩由400多名工人提起的诉讼,要求某劳务派遣机构与某企业共同承担责任。该劳务派遣机构曾派遣400多名工人到某企业上班。后来订单数量下降,一家企业决定取消全部生产线,于是与另一家用工服务机构商谈终止劳务合作,这家用工服务机构随后与员工终止了工作关系。该用工服务机构与那家企业商定,由那家企业向该用工服务机构支付终止工作关系的补偿金以及薪资。由于某个企业遭遇财务困难,导致无法按时发放款项,进而造成某家用工服务公司与员工解除工作关系的纠纷,员工们要求这家用工服务公司补发欠薪,并赔偿违法解除合同的损失。考虑到牵涉的员工数量庞大,且散布在全国各地,调解机构采取了网络分批分组逐步交流“准备”工作,最终达成初步一致意见,再进行线下签署和解协议的方案,以此圆满解决该事件。

调解结果

通过调解,一家劳务派遣机构向四百多名员工支付了合同解除的补偿款以及薪资,总额将近八百万元,另一家企业需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

案例点评

这起事件牵涉到的员工数量众多,涉案金额十分可观,并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区总工会借助劳动人事争议的多种调解方式相结合的机制,圆满解决了这起集体性质的劳动纠纷。

联合各方共同协作,构成强大工作效能。该区由总工会负责组织,区政法委、人社局、司法部门、信访局、法院以及工商联等多个机构共同参与,组建了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构建了多种调解方式相互配合的联动体系,打造了部门间互相配合、多种方式融合、预防与处理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调解中心负责普通案件转交处理,重大案件协同参与,关键案件共同登门,将严格执法与温和协商有效结合,发挥长处,共同研究解决难题,把各类纠纷妥善处理完毕。

运用调解作用,合理处理矛盾问题。首先迅速启动应急方案。案件登记后,调解机构非常重视,估计可能出现群体性工作矛盾时,立刻实施《重大群体性工作矛盾案件调解处理预案》,成立调解团队。开辟优先通道,保持现场稳定,实施心理安抚,联络法律支持组织给予法律支持,积极引导工作人员采用调解途径处理矛盾。其次采取分期逐步处理方式,调解工作组实地考察了某家企业及某家劳务中介机构,摸清了其运营情况、偿付实力、波及员工规模、薪资核算基准等数据。因为牵涉人员范围广,并且那家企业的经济实力比较弱,协商团队决定采用分阶段迅速处理的协商方式,把员工按照地点、要求等标准进行归类并分组,指定各小组的沟通负责人和联系人,分别向员工了解情况、听取他们提出的要求,说明可能面临的诉讼风险等员工关心的内容,减轻员工的紧张心理,准备好相关证明材料。其次是深化情况研究。掌握基本情形之后,调解团队深化对案件的剖析研究,增强同劳动争议仲裁者的联络协作,仔细探究争议核心,着力探寻双方诉求的共鸣之处。此案里,劳动者存有主张,某企业面临窘境,在依照法规保障劳动者正当权利时,也体察某企业的实际状况,促使双方平和商议,寻觅到彼此都能认同的处理办法。调解期间,要迅速且精确地把各类消息和动态告知各当事人东莞万江律师,以此有效缓解他们的对立心态,并且增强互不信任感。因为介入时机恰当,提出的对策周全,处理步骤井然,因此争议的双方对调解团队产生了深厚的信赖,在进行了多次的交谈和资料确认后,他们终于形成了共识。

第三部分,说明法律问题,这个案件的核心在于,当客观条件出现重大改变时,用人单位如果将派遣员工撤回,劳务派遣公司因此终止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那么用人单位和劳务派遣公司各自需要承担哪些义务。《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十二条和第十五条指出,当用工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出现重大改变,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时,可以将派遣员工交还给劳务派遣机构。如果派遣员工被用工单位送回,劳务派遣机构在重新派遣时,若维持或改善原劳动合同的约定条件,而员工不情愿接受,劳务派遣机构有权终止与该员工的劳动合同关系。这个案例里,一家劳务中介公司既没有重新安排被退回的员工,也没有提前用书面形式告知就解除了和劳动者的合同,这属于不合法的解除行为万江律师,需要向劳动者支付赔偿款。

万江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