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检察机关积极参与欠薪治理,2025 年 1 至 6 月支持农民工起诉 1.42 万件
东莞万江律师获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报道,近期,检察机关充分行使民事支持起诉的职责,主动投身于解决欠薪问题的工作中。对于那些符合民事支持起诉条件的劳动者,检察机关依法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提起诉讼,以追讨劳动报酬,确保劳动者能够获得应有的收入和收益。最高检于7月24日公布统计信息,2025年首六个月,我国检察机关共接收涉及民事方面的支持起诉案件达3.25万起,实际提供支持的起诉案件有2.09万起。在这些支持起诉案件中,农民工起诉案件数量为1.42万起,占比高达67.91%。
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涉及追讨劳动报酬的民事诉讼案件暴露出若干普遍存在的难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劳动者维权难。
用工制度的不规范执行使得劳动者难以追讨薪酬。部分用工单位或个人规避监管,未与劳动者正式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甚至存在签订“阴阳合同”的情况。此外,有些人伪造姓名和地址,给相关部门送达支付令以及确认雇佣关系和欠薪金额带来了困扰,从而提升了讨薪的难度和风险。
在检察机关处理的一起民事支持起诉案件中,曹某曾雇佣包括牛某在内的5名农民工进行焊接工作。双方仅就工作内容、工资和工时等事宜达成口头协议,并未签署书面劳务合同。牛某等5人按照约定提供了劳务,但曹某未能按时支付工资,仅出具了欠条,承诺在某年某月某日支付工资。然而,欠条到期后,曹某失去了联系。因此,牛某等5人向检察机关提出了民事支持起诉的申请。检察机关经调查确认,明确了牛某等五人提供的劳动服务内容、薪酬金额以及薪资结算和支付状况,并通过建立的相关机制找到了曹某。在检察机关的法制教育和说服下,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曹某现场支付了3.6万元的工资。
工程建设领域的“三包一挂”问题日益严重,导致讨薪变得愈发困难。这一领域本身就常出现欠薪现象。在现实操作中,实名制管理和总包代发工资等制度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反而存在“空转”现象。此外,违法发包、转包、分包、挂靠等行为不仅引发了欠薪问题,还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在检察机关处理的一起民事支持起诉案件中,甲公司作为该工程的总承包方,将部分工程转包给了乙公司。乙公司又将劳务工程非法转包给了不具备相应施工资质的刘某。刘某又将工程转包给了同样不具备施工资质的杨某。杨某雇佣了周某等16名农民工为其提供劳务。工程完工后,杨某拖欠了周某等人的工资,共计19万余元。甲乙两公司对杨某完成的工程量持不同意见万江律师,导致双方就周某等人的薪酬发放问题进行了多次磋商,但均未能达成一致。因此,周某等16人决定向检察机关提出民事支持起诉的申请。经过检察机关对各方法律关系的调查,依法对周某等人的诉讼请求给予了支持,并鼓励他们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定,乙公司及刘某分别涉嫌违规转包及工资发放监管不足,尽管甲公司进行的是合法转包,然而作为工程的总承包者,其未能有效监管农民工工资的及时和全额支付,故判决杨某需向周某等16名工人支付工资,同时刘某、乙公司、甲公司等需依照法律规定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企业面临经营困境,同时拖欠账款问题愈发严重,这无疑增加了员工讨薪的难度。部分用工单位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生产和经营状况不佳,进而引发了欠薪问题。另外,一些用工单位由于账款被拖欠,欠薪和欠款问题相互交织,使得清偿债务的难度大大增加,从而使得员工追讨薪酬变得更加困难。
在检察机关处理的一起民事支持起诉案件里,一家建筑工程劳务公司曾雇佣孙某等46名农民工进行施工。工程完工后,该公司却未能支付孙某等人的劳动报酬,累计拖欠金额高达450万元。孙某等46人多次尝试索回工资,但均未成功,于是他们向检察机关提出了民事支持起诉的申请。经过检察机关的调查核实,发现该公司在当地是主要的用工单位,但由于多种原因,公司出现了经营上的困难。检察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对孙某等46人提起的民事诉讼给予了支持,随后成功促使该公司与孙某等人达成了调解协议,此举不仅全面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还为企业的正常运营赢得了缓冲时间,进而助力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最高人民检察院强调,解决欠薪问题直接关系到众多劳动者的直接利益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检察机关将不断提升民事支持起诉的办案强度,通过给予法律咨询、协助进行法律援助、共同搜集证据、提出支持诉讼建议等多种途径,全力帮助劳动者,确保他们合法权益得到法律的保护。
检察机关特别指出,劳动者在入职阶段务必与雇佣方或相关人士签署正式的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并妥善保管好考勤记录、工资单等能够证明雇佣关系的文件;同时,应强化法律维权意识,在遇到争议时主动与雇佣方或相关人士进行沟通协商,并向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寻求支援,若情况需要,则应通过仲裁或诉讼等合法途径,理性地维护自身权益。用工单位需秉持诚信原则,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劳动用工相关法律条文,并依照法律规定,妥善执行工资发放等义务。
万江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