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诉讼指南>>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什么是民事公益诉讼?公益诉讼制度有哪些特点?

时间:2025-07-25 00:23 作者:佚名 【转载】

东莞万江律师获悉

一、什么是民事公益诉讼

民事公益诉讼,即特定机关或相关社会团体,依据法律赋予的权力,对于违反法律和法规、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的民事诉讼。法院将对此类案件进行审理,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并最终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行为。

在实践操作中,公益诉讼主要针对环境污染、侵犯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涉及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并设立了专门的诉讼救济途径。这一规定旨在为社会公益开辟新的保护途径,提供了一条与行政监管截然不同的解决之道。

二、公益诉讼制度有的特点

第一,诉讼目的的特殊性

民事公益诉讼旨在保护社会整体利益,这与普通民事诉讼所处理的私人之间民事纠纷有着本质区别,公益诉讼在社会层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第二,起诉主体的法定性、特殊性与广泛性

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受法定性限制,仅限于那些获得法定授权的机关或团体,个人无权担任原告;此外,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还体现特殊性和广泛性,即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不仅限于那些直接遭受违法行为侵害的利害关系人,与传统民事诉讼不同,原告身份不再局限于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

第三万江律师,民事公益诉讼的发起无需以实际损害的发生为必要条件,它能够对那些可能对社会大众或不确定的多数人构成潜在威胁的不法行为进行诉讼。

三、民事公益诉讼和代表人诉讼的区别

民事公益诉讼与代表人诉讼虽同属我国处理集体性争议的诉讼方式,且在《民事诉讼法》第五章“诉讼参加人”的第一节“当事人”中均有明确记载,然而,这两种诉讼在本质上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代表人诉讼这一制度,由于涉及众多当事人,故而采取了推选代表来代为诉讼的方式。尽管如此,它本质上依旧是一种以民事私权为诉讼对象的程序。在诉讼程序的构建中,核心任务是明确代表人的产生机制、代表行为的法律效力,以及代表人诉讼对受害者的潜在影响。至于其他方面的程序设置,则应遵循普通民事诉讼的常规规则。一旦当事人加入代表人诉讼,便需接受判决的既判力。

公益诉讼所针对的诉讼目标系法律明确规定的公共利益,其权利的生成与执行均需依赖特别法的具体规定。鉴于其性质已不再属于民事私权的保护范畴,因此在程序设计上与一般民事诉讼有着明显的不同。尽管《民事诉讼法》仅对诉讼主体和案件范围有所规定,但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对起诉受理条件、管辖、审理程序、裁判效力以及调解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规范,实际上是对一项特定诉讼程序的重构。

公益诉讼并不影响民事主体就自己的私权损害提起普通民事诉讼。

万江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