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法院立案判定及原告资格解读?
东莞万江律师获悉
请点击以查阅课程的具体详情
来源:新民事诉讼法条文理解与适用(上),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在决定是否受理案件时,法院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标准进行判断:首先,审查起诉是否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22条所规定的起诉条件;其次,考察起诉是否包含《民事诉讼法》第127条中规定的不应受理的情形;再者,检查起诉状的形式和内容是否满足法律的规定,是否存在遗漏或错误,是否按照被告的人数提交了相应的起诉状副本,以及起诉状中是否含有侮辱或攻击性的言辞。若起诉状的形式或内容与法律规定不符,法院有权要求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进行修正。
解读
直接利害关系解析
原告系与本案存在直接利益纠葛的个体、企业及其他团体,此规定对原告的资格条件进行了界定。所谓“直接利益纠葛”,意指原告的个人民事权益遭受损害或与他人产生民事纠纷。此类利益纠葛需为直接,而非间接。在语义上,需同时满足“利害关系”和“直接”这两个条件。其中,“利害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法律层面的利益对立,而“直接利害关系”则是指双方在法律层面上直接产生的利益冲突,不依赖于其他权益主体的介入。在这种关系中,一方的民事权利会因对方的行为而直接受损。相反,若一方的行为导致他人民事权益受损,这种因果关系仅存在于事实层面,并不构成直接利害关系。
原告与本案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形:首先,原告是引发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参与者之一;其次,即便原告并非民事法律关系的直接参与者,根据法律的规定,他们仍拥有对涉及争议的民事权益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权力。
在具体操作中,对原告是否与案件存在直接利益关系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首先,必须核实原告是否具备实体法层面的权利主张依据。比如,在涉及合同争议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是合同中的当事人之一,或者依据合同条款享有相应的权利;而在侵权责任纠纷中,原告必须是遭受侵权行为直接损害的对象。再者,还需评估当事人是否能够成为争议法律关系的主体。若原告与所涉法律纠纷无任何牵连,则其无法构成直接的利益冲突。此外,还需考察案件的具体事实是否对当事人所主张的权益产生了直接影响。若案件事实仅对原告权益产生间接影响,则原告与本案亦无直接利害关系。
被告特定化要求阐释
起诉时需指明具体被告,即指被指控侵犯原告民事权利或与原告产生民事纠纷,需法院通知出庭应诉的个人或单位。原告需提供被告的姓名、名称、住址等详细信息,确保其与他人区分开来。这一要求不仅关乎原告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亦对案件审理的公正性与效率产生重要影响。若被告身份模糊不清,原告的诉讼请求可能难以获得认可,甚至可能遭遇败诉的后果;此外,这种情况还将使得案件难以得到妥善处理,进而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在诉讼进行期间,被告的明确性表现在多个层面。首先,原告在提起诉讼时,需具体指出被告的个人资料,诸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以及居住地等。其次,在提交证据阶段,原告需证实被告的真实存在及其具备参与诉讼的资格,从而防止被告缺席审判或诉讼被驳回等不利后果的发生。最后,在庭审环节,法院必须对被告的身份进行确认,确保被告与案件之间有直接的权益关联。
诉讼请求与事实理由规范
1 具体诉讼请求要点
提出诉讼请求,意味着起诉人需清晰地指明其诉讼目的,即向法院明确陈述希望解决的民事权益争议的具体事项。通常包括以下几类情形:首先,是要求法院对特定法律关系进行认定,例如要求确认原告与被告间的收养关系,或确认某公民的失踪或死亡状态;其次,是要求对方履行支付责任,如要求对方赔偿损失、归还贷款本金及利息,或执行合同中约定的义务;最后,是要求对某些民事法律关系进行修改或终止,例如提出离婚请求,或要求变更或取消合同。
简言之,原告在诉讼中具体提出的诉求,旨在明确其追求的法律结果,并依据不同法律关系对诉求内容进行清晰和详尽的阐述,以便法院能够准确把握审理的重点和判决的界限。在确认诉讼中,一旦确定了法院需确认的具体事项——即民事法律关系的存在与否所带来的法律后果,便已满足具体要求,例如确认XX号房屋为原告之所有;或者确认X年X月X日原被告签订的某合同无效。在形成之诉中,只需确定形成的目标——是民事法律关系的生成、撤销还是调整,便已满足基本条件,诸如,提出判决解除原被告间的婚姻或收养关系;或者要求将女儿的监护权从被告转移至原告。在处理给付之诉时,首先要明确诉讼请求所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然后将该请求归类至相应的责任承担机制中,进而判断其是否具有“具体性”。在财产类给付诉讼中,若非涉及特定物品或合同已有明确规定,则必须详细说明具体的财产种类、金额以及计算方式,如判决被告支付医疗费用XX元、护理费用XX元等;至于行为类给付诉讼,则需明确被告应履行的具体范围、内容以及形式,例如判决被告在指定报刊上连续一个月刊登由法院审核通过的道歉信,以向原告公开表达歉意。
2 事实与理由充分性
原告在提起诉讼时需详述案件的具体情况,包括时间、地点、涉及人物及事件等,同时需阐述支撑其诉讼要求的具体依据。这些依据可包括适用的法律条文、相关证据以及合理的推理分析。事实与依据需紧密相连,共同构建起一个连贯的逻辑体系,用以支撑原告的诉讼主张。
在“刘某与H医院医疗服务合同纠纷案”中,刘某提出H医院存在不实用药和过度治疗的问题,遂将H医院告上法庭。他要求法院对夏某在H医院因交通事故三次住院所花费的40万余元医疗费用,从合理性、合法性和合规性三个方面进行鉴定。法院判定,刘某要求对夏某在H医院因交通事故三次就医所花费的超过40万元医疗费用的用药合理性、合法性及合规性进行鉴定,这一要求实为当事人向法院提交的鉴定请求,而非针对H医院的直接诉讼主张。由于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界定不清晰,且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关于“起诉需具备明确的诉讼请求及相应的事实和理由”的规定,故法院最终决定驳回了刘某的诉讼上诉。这揭示了原告的诉讼要求必须详尽而清晰,并且必须拥有充足的事实依据和合理的论据支撑,否则便无法通过法院的立案审核程序。
主管与管辖范围判定
1 民事诉讼主管范围界定
民事诉讼主管范围得以明确,界定为人民法院接受民事诉讼案件的权限。这一概念涉及人民法院在处理民事案件时与其他国家机关及社会组织间的职责与权限划分。通常,涉及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和财产权益的争议,如合同、侵权、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纠纷,均属于民事诉讼主管的范畴。此类纠纷,包括但不限于涉及行政行为和刑事犯罪,并不属于民事诉讼的管辖权限,而应通过行政诉讼或刑事诉讼等其他法律途径来处理。
明确划分民事案件的管辖权限,能帮助当事人恰当挑选争议解决的方式,防止因管辖不当造成诉讼进程受阻。此外,这还有助于法院公正行使审判职能,提升审判效率,确保司法活动的有序进行。
2 受诉法院管辖判断
原告提起的诉讼需确保案件落在受诉法院的管辖权限之内。所谓管辖,涉及各级法院以及同地区不同级别法院在审理一审民事案件时的职责与权限划分。具体而言,管辖可细分为不同级别、地域以及特定领域的多种类型。案件管辖的级别主要依据案件性质、涉及范围以及诉讼金额等要素来决定应由哪个级别的法院负责审理;地域管辖则是根据当事人居住地、案件发生地等条件来决定应由哪个地区的法院负责审理;而专属管辖则是指法律明确规定某些特定类型的案件只能由特定法院进行审理。
在确定案件是否应归该法院审理时,必须全面考量诸多管辖相关因素。若案件不属于该法院管辖范围,法院应通知原告转至有权受理的法院提起诉讼;若原告执意继续诉讼,法院将作出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的裁定。在合同纠纷的处理过程中,若合同文本中明确了指定的管辖法院,并且这一规定与现行法律相吻合,则案件应交由该指定法院进行审理;若合同中未对管辖法院作出明确约定,则需依照法律规定的地域管辖标准来决定案件的管辖法院。
不应受理情形判定
《民事诉讼法》第127条明确指出,对于以下几种起诉情况,法院将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一是若起诉内容符合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法院将指导原告提起行政诉讼;二是若双方当事人已签订书面仲裁协议,并约定不向法院起诉,则原告需向仲裁机构提出申请;三是若争议应由其他机关处理,法院将告知原告向相应机关寻求解决方案;四是对不属本院管辖的案件,法院将指引原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五是对已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书,若当事人再次起诉,除非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否则法院将告知原告申请再审;六是对于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案件,若在此期限内起诉,法院将不予受理;七是对于判决不准离婚或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以及判决、调解维持的收养关系案件,若原告在六个月内无新情况、新理由再次起诉,法院也将不予受理。这些规定具体指出了在民事诉讼中法院不应接受的各种情况,从而为法院进行立案审核提供了关键性的参考依据。
起诉状形式与内容审查
在审查起诉的资格和不应接受的情况之外,法院还会对起诉书的格式与实质进行细致的检查。起诉书作为启动民事诉讼程序的关键文件,其格式与实质的合规性以及完整性,将直接对案件是否被受理以及审理的进展产生重要影响。规范的起诉状和精确的表述有助于明确地呈现当事人的要求和立场,为法院审理案件提供确切的指导;然而,若起诉状存在缺陷,可能会引起案件处理的延误,甚至对当事人的诉讼权益造成不利影响。
(一) 起诉状法定内容要求
1 当事人信息准确性
起诉状中需详细记载当事人资料,确保信息的精确性与完备性。原告需详尽列出自身及被告的个人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居住地以及联系方式等。至于企业或非营利组织,还需补充其全称、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责任人的姓名、职位以及联系方式。这些信息的精确度极为关键,其直接影响到法院是否能够准确无误地递送诉讼文件,并保障被告能够及时加入诉讼过程。一旦当事人信息出现错误或是不完整,便可能引发诉讼文件无法成功送达,进而导致案件审理无法顺利进行。
在“甲乙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中,甲公司向乙公司提起诉讼,要求对方支付货款。然而,在提交的起诉状中,甲公司不小心将乙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姓名拼写错误,这一失误使得法院在送达应诉文件时遇到了障碍。尽管最终通过其他方式成功联系到了乙公司,但这一错误行为还是对案件的审理进度造成了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当事人在填写起诉状时,必须对信息进行细致核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2 诉讼请求与事实理由完整性
原告在诉讼中提出的诉求,旨在明确界定其期望实现的特定目标,这要求诉求内容需详尽无遗、具体明确。原告需详尽陈述对被告责任的具体要求,包括但不限于应支付的款项数额、应履行的具体行为等。此外,诉讼请求还需具备可操作性,以规避提出含糊不清或难以实现的诉求。
诉讼请求的成立需以事实和理由为支撑,原告需详尽描述案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及过程等细节,同时需明确表达支持其诉讼请求的法律依据及论点。所述事实需保持客观、真实且条理清晰,而法律论点则需准确、全面且具有针对性。
在“王某与张某侵权责任纠纷案”这一案件中,王某向张某提出了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然而,在提交的起诉状中,王某仅对张某的侵权行为进行了简要描述,并未详尽阐述侵权行为的详细经过、损失的具体状况以及相应的法律支持。据此,法院判定王某的起诉状在事实与理由部分存在不完整性,并责令王某予以补充和完备。撰写起诉状时,当事人需详尽陈述事实与依据,以确保法院能全面掌握案情,并对诉讼请求的正当性作出精准评估。
(二) 起诉状形式规范
1 书面与口头起诉形式
在通常情况下,提起诉讼需向法院提交书面起诉状,然而,若遇到特殊情况导致书写起诉状存在实际困难,当事人可以采取口头形式进行起诉。《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明确指出:“起诉时,需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及相应被告数量的副本。若书写起诉状存在实际困难,可采取口头起诉方式,由法院记录在案,并通知对方当事人。”
口头诉讼主要针对那些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书写能力不足等原因无法撰写起诉书的当事人。在法院受理口头诉讼的过程中,必须将当事人的陈述内容详尽地记录在案卷中,这包括当事人的个人信息、诉讼要求以及事实与理由等。随后,法院需向当事人朗读并确认这些记录。一旦笔录得到当事人签字或盖章,它就与正式的书面起诉书拥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在“李某诉赵某民间借贷纠纷案”中,李某因文化水平不高,无法亲自撰写诉状,故而选择向法院提出口头诉讼。法院工作人员对此表示了极大的耐心,认真倾听了李某的叙述,并对关键信息进行了详尽的记录,随后还向李某宣读了确认内容。紧接着,法院将口头诉讼的记录正式送达给了赵某,使得案件能够顺利进行审理。这一过程充分说明了口头诉讼为书写能力有限的当事人带来了便利,同时也确保了他们诉讼权利的实现。
2 副本提交规定
起诉状需根据被告的数量提交相应的副本,此举措旨在保证每位被告均能接收到起诉状的全部内容,从而充分知晓原告的诉讼诉求和事实依据,进而开展答辩和诉讼准备。所提交的副本应与原件保持完全一致,涵盖当事人信息、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证据等所有相关部分。
在“陈某诉多名被告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这一案例中,陈某向多名被告提起诉讼,要求对方支付租金及违约金。他依照被告的数量提交了相应的起诉状副本,随后法院将这些副本逐一送达到每位被告手中。被告们接获副本后,依据自身状况展开了答辩并提供了证据,使得案件得以顺利进行审理。若陈某未能依照被告人数要求提交相应的副本,这或许会使得部分被告不能及时掌握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而影响到他们行使诉讼权利,同时,也可能对案件的审理进程带来一定的阻碍。
(三)内容瑕疵处理
1 遗漏与错误的补正
若起诉状中存在信息缺失或差错,法院有权责令相关当事人及时予以修正。当事人需在指定的时间内,对遗漏的信息进行填补,对出现错误的部分进行改正。修正完毕的起诉状需重新提交至法院,法院将对修正后的起诉状进行审核。
在“刘某诉某公司劳动争议纠纷案”这一案件中,刘某在提交的起诉状中未提及部分加班费用的索赔要求。经法院查明,遂向刘某下达了补正通知,要求其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修正。刘某遵守时限,补充了遗漏的索赔内容,并重新递交了起诉状。法院对修正后的起诉状进行了审查,认定其符合立案条件,遂予以正式受理。这表明一旦当事人收到法院发出的补充修正通知,他们理应予以充分合作,迅速修正起诉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保障案件能够无障碍地推进至审判阶段。
2 不当言辞的处理
起诉状中严禁出现侮辱性或攻击个人之词。此类不恰当的表述不仅会损害起诉状的庄重与规范,还可能加剧当事人间的争执与矛盾,对案件审理造成不利影响。一旦法院察觉起诉状中有不妥之词,将责令当事人予以删除或进行修改。
在“孙某诉周某名誉权纠纷案”这一案例中,孙某在提交的起诉状中充斥了诸多对周某的谩骂与侮辱之词。在审理过程中,法院指出这些言辞违背了法律规范,责令孙某予以删除并重新撰写相关内容。孙某遵照法院的指示进行了修改,并重新递交了起诉状。由此可以看出,在撰写起诉状时,当事人应秉持理性与客观的态度,运用规范、文明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诉求与观点。
万江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