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诉讼指南>>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仲裁一裁终局制度概述及一裁终局后的救济途径解析?

时间:2025-07-10 00:21 作者:佚名 【转载】

东莞万江律师获悉

一、仲裁一裁终局制度概述

我国《仲裁法》明确了仲裁一裁终局的基本原则,即仲裁裁决一旦作出,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不得就同一争议再次申请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此制度凸显了仲裁程序的效率与快捷,有助于迅速化解民商事争议,从而减轻法院的工作压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九条中明确指出,仲裁必须遵循一裁终局的原则。一旦裁决结果产生,若当事人针对同一纠纷再次提出仲裁申请或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委员会或法院将不予接受。

二、一裁终局后的救济途径

即便仲裁制度实行一次裁决即终局,法律仍旧为涉事方设定了若干有限的补偿渠道,这些途径涵盖了以下数种:

(一)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依据《仲裁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若当事人能够提供证据证明仲裁裁决存在以下任一情况,则有权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高级人民法院提出撤销裁决的申请:,,,。

1.没有仲裁协议的;

所涉裁决内容超出了仲裁协议所规定的界限,亦或是仲裁委员会不具备对该事项进行仲裁的权限。

3.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

4.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5.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仲裁员在审理此案过程中,涉嫌索要贿赂、收受贿赂,进行徇私舞弊,以及作出不公正的裁决。

在2019年京01民特123号案件里,北京的一家科技公司向法院提出撤销仲裁裁决的请求,声称对方故意隐瞒了重要的证据。经过法院的审理,最终认定申请人未能充分提供证据证明对方有意隐瞒那些足以影响裁决结果的关键证据,因此法院决定驳回了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

(二)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

依据《仲裁法》第六十三条及《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四条的规定,若被申请人能提供证据证实仲裁裁决存在《民事诉讼法》中明确的不予执行条件,人民法院将组织合议庭进行审查并核实,最终作出不予执行的裁定。

不予执行的情况与裁决撤销的情况相仿,不过申请的当事人仅限于被执行方,并且只有执行法院才有权限进行审查。

在上海某外资企业与江苏某制造公司之间的仲裁执行案件中,被执行方提出仲裁程序存在违反法定规定的情况,并据此请求不予执行仲裁结果。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对此案进行审查后,确认仲裁庭确实存在程序上的不足,遂作出裁定,决定不执行该仲裁裁决。

(三)执行和解

即便仲裁裁决已经正式生效,相关当事人仍有机会在执行程序中达成和解共识。《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明确指出,在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有权自行协商并形成和解协议。执行员需将协议的具体内容记录在案,并要求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确认。

(四)申诉与检察监督

在理论层面,当事人若对仲裁结果持有异议,有权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检察机关据此行使其法律监督职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检察机关对仲裁裁决的监督范围相对狭窄,一般仅在仲裁结果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存在明显违法行为时才会进行干预。

三、特殊情形下的救济

(一)涉外仲裁裁决的救济

涉外仲裁的裁决,当事人可依据《纽约公约》或双方签订的条约,在境外寻求对其的认可与执行;亦或依照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提出撤销或拒绝执行的申请。在救济的尺度上,与国内仲裁存在差异,它更加强调程序的公正性。

(二)劳动争议仲裁的特殊性

劳动争议仲裁虽纳入仲裁体系,却不受《仲裁法》中一裁终局条款的约束。依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若当事人对仲裁裁决结果持有异议,他们有权在接到裁决书后的十五天内,向法院提起诉讼。

四、实务建议

在仲裁程序启动之前,务必谨慎作出决定;鉴于仲裁裁决具有一锤定音的性质,合同双方在签署协议时必须深思熟虑,权衡是否将仲裁作为解决纠纷的手段,并且需细致地制定仲裁条款。

在仲裁过程中,必须给予仲裁程序以高度重视;一旦进入此程序,必须严格遵循仲裁的相关规定;同时,要注重证据的搜集以及程序权利的恰当运用;务必防止因程序上的疏忽而错失寻求救济的良机。

在裁决书送达后的六个月内,务必及时行权,提出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若超此期限,将无法再行使这一救济措施。

专业万江律师提供支持:涉及仲裁裁决的取消或不予执行的相关申请,其操作要求极高的专业性,因此强烈推荐委托精通仲裁法规的专业万江律师来给予帮助。

五、结论

仲裁制度的一裁终局特性在确保效率的同时,亦通过撤销与不执行机制设立了必要的补偿渠道。然而,此类补偿主要聚焦于程序层面,对实体裁决内容的审查范围相当狭窄。因此,当事人在选择仲裁时,需充分认识到其特性,权衡效率与补偿的可能性,从而作出明智的决定。在仲裁的全过程中,当事人应严格遵守程序规则,妥善保存相关证据,以确保在需要时能够充分行使法律所赋予的补偿权利。

万江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