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申请调查取证法律依据及内容整理,含启动方式归纳
东莞万江律师获悉
这项工作是对申请调查取证的法律基础和相关事项进行的全面梳理,依据《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解释,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归纳总结,内容如下:
? 一、法律体系框架
1. 核心法律依据
当事人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无法自己获取的证据,或者法官觉得审判过程中必须的证据,法官需要主动去搜集这些证据。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7条,司法机构具备权力,可以要求组织或者个人提供证据材料,相关组织和个人必须予以配合,不得阻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19修正):对申请或主动调查收集证据的情况、具体流程以及证明材料的标准作出了具体说明。
2. 补充解释
《民诉解释》第94至97条界定了“客观情况”的涵盖领域,例如涉及国家档案的保管、保密材料等,同时规范了程序性事务的处理方式。
---
二、法院调查取证的启动方式
(一)依职权调查取证
适用情形(《证据规定》第15条):
· 涉及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
· 涉及追加当事人、中止/终结诉讼、回避等程序性事项;
· 涉及身份关系或公益诉讼(如环境污染、消费者群体侵权)。
(二)依申请调查取证
适用条件(《证据规定》第17条):
1. 证据类型受限:
官方机构留存且须审判单位索要的文献资料,例如企业注册信息、不动产相关记录。
· 涉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
· 因客观障碍(如证据被对方控制)无法自行收集的材料。
2. 客观原因要件:
· 当事人需证明存在无权调取、信息封锁或技术壁垒等障碍。
表:法院调查取证类型及适用情形
启动方式 适用情形 法律依据
法院根据自身权力,处理损害国家或社会公众权益的纠纷,审理涉及身份归属的争议,以及诸如申请回避、终止诉讼等程序性问题,依据《证据规定》第15条的相关条款
当事人请求 国家留存 文件资料、保密信息、因客观条件限制无法获取的证据 《证据规定》第17条
---
三、申请调查取证的程序要件
1. 申请形式与时限
提交正式请求时,应包含被调查者的详细资料,列举相关证据材料东莞万江律师,说明提出该请求的缘由,明确需要核实的基本情况,以及可能指向该情况的线索信息。
申请时间需在证据期限结束之前提交,最晚不能超过结束前七天,依据旧有规定;或者按照法院指定的具体时间,遵循现行规定。
2. 法院审查与救济
审查规范:证明材料必须和需要确认的情况有联系,同时还要有证明的必要性,如果没有这两点就不予采纳(《民诉解释》第95条)。
申请若遭拒绝,可在接到消息后的三天内要求复核,法院则必须在五天内给出回应(《证据规定》第19条)。
---
四、证据收集的特别规则
1. 证据形式要求
· 书证:优先调取原件,副本/复印件需核对无误并说明来源。
· 物证:原物为原则,困难时可提供复制品或影像资料。
影像资料或数字文件:必须提供原始版本,复制品须注明生成方法。
2. 取证程序规范
两个人一起收集证据:法庭必须派遣两个或更多人去调查,记录下来并签字。
证据保护:当符合《民诉法》第84条的情况出现时,可以先行进行登记保存,处理时限为七天之内。
---
? 五、救济与监督机制
1. 程序违法的后果
审判机关遗漏应当收集却未收集的证据材料,或许会引发诉讼程序上的偏差,可能成为上级法院复核或重审时变更判决的理由依据(参见(2018)最高法民再28号文)。
2. 证据排除规则
通过损害当事人权益或违背限制性条款获取的证明材料,不具备法律效力,例如,在剥夺其陈述与辩护机会的情况下。
---
六、实务操作指引
1. 申请书制作要点
· 明确证据线索(如档案保管单位名称、地址);
阐述现实阻碍,例如金融机构以要求法律文件为由,不配合提供资金往来记录,
· 关联待证事实(如“证明被告转移财产”)。
2. 注意事项
· 涉密证据需申请法院采取保密措施;
过期申请或许会失去资格,不过,如果出现了新的证明材料,可以依据《证据规定》第41条,将其当作“新证据”来递交。
---
总结
申请调查取证的要点在于表明客观条件不允许及证明的必要性,必须严格遵守文件化、时效性、关联性标准。实际操作中,要准确找到法律基础,比如《证据规定》第17条,同时确保申请材料齐全,还要巧妙运用复议手段来约束法院的判断。如果法院不同意调查取证,可以依据程序错误来争取权利救济。
万江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