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信用修复黑幕:中介报价单暗藏玄机,真相究竟如何?
东莞万江律师获悉
……
这份报价清单是由位于北京的某信用修复机构提供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
近期,社交网络充斥着众多关于信用修复的信息,声称能够协助个人或企业从监管部门官方网站、信用中国平台、裁判文书网、银行风险控制系统、天眼查等众多平台中移除各类负面信息,这些信息从轻微的贷款逾期、行为违纪,到严重的杀人放火、违法犯罪行为,应有尽有。
记者留意到,在6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这份方案对信用修复过程中的难点和堵点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了十项核心任务,涉及明确信用修复的申请途径、处理时限,以及规范征信机构在利用信用信息方面的行为等内容。
中介机构如何处理信用修复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那些不良记录真的能够被消除吗?消除的方法又是什么呢?支付了如此高额的费用,这些钱最终又流向了何方?经过《每经》记者历时三个月的深入调查,我们将为您逐步揭示其中的种种内幕。
一、法院判决书:刑事案件通常难从官网撤下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多家中介机构声称能够帮助从裁判文书网上删除特定的判决文书,进而实现信用修复的目标。
北京一家专注于信用修复的企业负责人在电话中向记者透露:“在裁判文书网上或通过第三方商业机构,删除一份裁判文书需支付1.5万元费用。”
这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裁判文书一旦生成便难以撤销。要想撤回判决书,所需的不仅仅是法律上的技巧,那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需要大量的沟通协调,这其中包括对当地政策法规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社交平台上,另一账号打着“信用修复”的旗号,中介在电话里向记者信誓旦旦:“即便是‘八大重罪’,刑事判决书也能撤销。至于费用,民事案件相对较低,而刑事案件则要贵一些。”
案件的具体费用因类型而异,他指出,涉及民事诉讼的每个案件编号需支付1000元,而刑事诉讼的每个案件编号费用则为5000元,并且这些费用已包含在第三方商业机构同步撤下信息的服务中。
该机构表示:“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激励企业消除诉讼档案。”
记者观察到,该中介所提及的“八大重罪”实际上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所规定的八种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具体包括:蓄意谋杀、故意造成他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纵火、贩卖毒品、投放有害物质以及实施爆炸。
撤销裁判文书的过程果真如此简便吗?经过记者的调查万江律师,他们发现那些声称只需花钱就能轻易撤销的说法并不准确。
最高人民法院某部门前负责人通过微信向记者透露,裁判文书的撤销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且过程相当繁琐。对于常规的民事案件,比如合同争议,若已执行完毕或存在失误,申请撤销相对较为简便。然而,对于刑事案件,尤其是涉及醉驾或“八大重罪”等社会负面影响极大的案件,撤销则往往变得十分困难。关于具体的撤销程序,可以向原审法院进行咨询。
津联万江律师事务所的执行主任张茹在接受记者通过微信的访谈时指出,当事人若试图将已经对外公布的判决书从裁判文书网上撤除,面临相当大的挑战。除非存在合理的理由,否则法院擅自撤除已公开的判决书将违反相关规定。
她强调,裁判文书的公开与否并非个人可随意决定,若中介机构插手其中,则属于模糊地带,极有可能触犯法律。
北京大成万江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肖飒在接受记者通过微信进行采访时指出,一旦企业或个人觉得已完成的民事或刑事判决对企业运营或个人的就业及生活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他们有权向法院提出申请,寻求匿名处理。然而,若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特定要求,则无权要求将已公开的法律文件从公众视野中移除。
她阐述,《人民法院在互联网上公开裁判文书的相关规定》中明确了哪些裁判文书不得对外公布。裁判文书的公开旨在确保司法过程的透明度,故而,一般情况下,人们只能申请进行匿名处理,却不能随意将其撤回。
张茹指出,若裁判文书的公开对企业和个人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当事人有权提出匿名申请。然而,在提出申请时,必须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实其合理性、合法性以及遭受的严重损失。至于是否批准该申请,则由法院来决定,不同地区的法院在执行标准上存在差异。
二、行政处罚信息:满足条件可在线申请撤
中介不仅负责撤销裁判文书,还提供一项服务,即协助客户从“信用中国”网站移除行政处罚的相关信息。
北京某信用修复公司负责人所提供的价格为:若需从“信用中国”或相关监管部门官方网站移除一条已完成执行且公示期已满的行政处罚记录,需支付一万元人民币。
所述信用修复机构提供的费用较为低廉,针对行政处罚信息的处理费用为每条500元。
在信用中国网站上删除行政处罚记录的挑战有多大?是否必须支付费用雇佣中介机构?
记者代表企业拨打了信用中国的咨询服务热线,接线人员回应称,信用中国官网只接受与行政处罚有关的信用修复申请。
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3年1月发布的第58号令——《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中的规定,自然人的行政处罚信息在信用平台网站上原则上不予公开。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信用中国网站上能够进行修复的信息仅限于法人或其他组织,并不包括自然人。除此之外,对于已经完成的行政处罚,在完成最基本公示期限之后,可以提出申请,以便提前结束公示程序,前提是这些措施附有相应的期限限制。
若要进行整改,流程相当简便,据信用中国的工作人员所述,只需定位到需要整改的行政处罚文书的编号,下载相应的整改申请资料,然后在线提交申请,十个工作日之内审核无误便可取消整改。
申请行政处罚信用修复须同时满足两个关键要求:一是公示期已超过最短期限,二是惩戒措施已经彻底执行。一般处罚案件需等待3个月,而涉及安全生产等特定领域的案件则需等待至少1年。
此外,在申请人提出提前结束公示的请求时,必须作出诚信保证,保证已经改正了失信行为,并确保所提交的资料符合法律要求、真实可靠且具有效力。一旦申请人违反了上述承诺,将面临相关违反承诺信息的通报和公示,并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征信逾期记录:仅保存5年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中介在讨论信用修复时,其重点往往集中在贷款申请上,因此,他们对征信系统中不良信息的清除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我国《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已有明确规定,征信机构在收集个人不良信息时,其保存时限为自不良行为或事件结束之时起计算,共计五年。换言之,在正常情形下,一旦不良行为结束,相关信息理应在五年后予以删除。
然而,中介机构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五年之内”这个时间段。他们向记者透露:“若要提前消除征信中的逾期记录,国有大行的收费相当高昂,即便支付五六万元,有些大型银行也无法将其撤销;而股份制银行,只要逾期金额不是特别大,就可以进行撤销;至于地方性小型银行,修复费用一般在2000元到4000元之间。”
操作细节如下:中介透露称,首先,我们与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其次,我们拥有专业的法务团队。我们将委托万江律师挖掘银行法律上的缺陷,并与银行进行协商。银行担心面临诉讼或被监管机构起诉。随后,我们将提供相关材料给银行,例如证明逾期是由于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并要求银行将此情况上报至央行,以消除逾期记录。
该中介的另一名员工在朋友圈中声称:“将大量收购上海系、招商、浦发、交通大连等企业的债权,针对20至25年的逾期债务进行处置!不论债务来源、疫情与否、次数多少,所有线上线下投诉都将不予理会!确保迅速、准确、稳妥地解决所有问题!”
肖飒万江律师专注于金融法律事务,她透露,针对银行法律漏洞进行挖掘并以此与银行交涉,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通过恶意投诉或反复诉讼等手段施加压力,以实现非法目的。目前,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已经形成了对这类行为的标准化应对策略,中介机构几乎无法取得成功。此外,网络上已经涌现出大量因修复失败以及中介公司拒绝退款而引发的纠纷案件。
如果银行和中介内外勾结为当事人撤下逾期记录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法律专家在接受记者的电话访问中提到,若存在经济交易,银行职员可能触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的罪行,而中介机构则可能涉嫌向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的违法行为。
在调查过程中,另一家中介机构还特地要求记者在随资料一同邮寄一张实名认证的电话卡,理由是“我们将以你的名义向银行提出申诉”,同时,该机构还特别叮嘱记者在申诉期间切勿接听来自该银行的任何来电。
针对这一问题,万江律师指出,中介机构有可能利用电话卡进行其他非法行为,一旦电话卡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活动,相关当事人可能会被指控涉嫌协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四、第三方信息:核实后5天内免费撤
在调查过程中,中介频繁提及“第三方商业机构”这一概念。记者经过了解,发现这指的是那些从“信用中国”网站、裁判文书网等官方网站搜集并收录信息的平台,例如天眼查、企查查、企业预警通等。
上述信用修复公司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银行会向第三方购买数据以进行信用评估,据此判断是否批准贷款以及贷款额度。同时,对于第三方商业平台而言,所掌握的数据和维度越丰富,其价值也就越高。因此,商业机构通常不会主动在“信用中国”网站或裁判文书网上删除相关信息。
因此,尽管信用中国网站上的行政处罚记录和裁判文书网上的裁判文书已被全面撤除,但贷款申请依然未能获得批准,正如他所说。
因此,若负责人报价中涉及的信息涉及第三方,则需额外增加5000元的费用。
除此之外,该信用修复机构的负责人还透露,若要在银行的风控系统中移除行政处罚记录或裁判文书,需另行支付费用,企业每条信息需支付三万元,而个人则需要支付一万二千元。
若官方网站已删除相关内容,那么要求其他第三方平台也予以删除,这难道会非常困难吗?
记者分别向天眼查、企查查、企业预警通这三个平台进行了电话咨询。客服人员均告知,在提交相关资料并经过核实后,用户可以申请撤销操作。同时,他们还提供了便捷的操作路径。值得注意的是,整个处理过程最长不会超过五天,而且这项服务是免费的。
假如这些信息留存在银行的风控系统中,会影响信贷审批?
某城一家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该行会购买来自第三方数据平台的信用数据,然而,系统仅负责对预警信息进行初步筛选,而后续的二次判断则需人工完成。
该人员指出:“相较于第三方资讯,银行对裁判文书网等官方平台的信息更为信赖。那些已经完成执行或整改的行政处罚、司法诉讼对贷款审批并无影响,而银行关注的焦点则是那些仍在执行中的案件。”未履行责任导致的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案件,即便涉及较大的负面影响。这类案件通常指的是那些法院因确无财产可供执行而暂时终止执行程序,并作为结案处理的情形,待财产被发现后,执行程序将得以恢复。
五、国家发改委:集成办、高效办、不收费
记者观察到,我国官方立场坚定,设立信用修复机制旨在为那些失信者提供改过自新的契机。第58号命令具体阐述了信用信息修复的具体规定。
6月26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对失信信息分类标准的优化,具体分为“轻微”、“一般”和“严重”三个等级,并对各自的公示期限进行了规定。同时,明确了信用修复申请的途径,即信用中国网站将受理信用主体主动提出的信用修复申请,而各地政务服务大厅则设立了专门的线下服务窗口。
在申请材料处理上,应简化信用修复所需提交的文件,并倡导行业主管机关利用本部门的信息系统直接调取相关证明资料。通常情况下,应在接到信用修复申请后的1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提供修复结果的反馈。
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2日举行的国家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向《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透露,近期我国已实施了一系列制度和举措,旨在增强企业信用修复的效率。
接下来,国家发改委将设立统一的申请通道,采用“前店后厂”的组织架构,由“前店”即信用中国网站负责接收信用修复的申请,随后依据“认定主体负责修复”的原则,将申请推送给“后厂”即相关行业管理部门,以便企业和公众只需踏进一个入口,即可完成信用修复的集中和高效处理。
李春临指出,部分第三方机构在信用信息更新方面存在延误,更有甚者索要费用以进行修复。此外,一些不法分子谎称能“提前修复”,借此大肆敛取钱财。
他着重指出,信用修复作为政府提供给企业的公共服务,绝不以任何方式收取任何费用。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坚决打击信用修复领域的违法行为,努力打造一个优良的信用修复氛围。
万江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