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网络购物常见夸大宣传,若遇消费欺诈消费者该如何维权?
东莞万江律师获悉
目前,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普遍现象。然而,网络购物往往缺乏实物体验。对于商品,尤其是保健品、功能性饮料和食品等,商家在介绍和展示过程中,常常出现夸大其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若商家涉嫌消费欺诈,消费者又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案例回放
2025年春初,饱受失眠之苦的小强,在一家电商平台浏览时,偶然发现了广州某茶叶厂推出的“晚安茶”产品广告页面,页面上用加粗的黑色字体醒目地标明“7天助您改善深度睡眠”万江律师,旁边还附有数张展示“用户”前后对比效果的图片。面对对健康恢复的强烈渴望,小强毫不犹豫地花费2000元购买了一疗程的该产品。
经过连续15天的使用,小强并未体验到预期的助眠效果。他对照产品包装上的成分列表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开始怀疑所谓的“核心成分”可能并非真实。于是,他找了一家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了委托检测。结果让他感到震惊,该产品的执行标准涉嫌模仿其他食品类别,而实际检测出的原料却是价格低廉的替代品。小强愤怒地整理完购物凭证、宣传资料以及检测报告后,毅然决然地向银川市西夏区人民法院提交了诉讼,坚决要求实施“退一赔十”的赔偿,总额达到2.2万元。
陈美西法官接手该案件后,发现涉案企业位于遥远的广州,于是开启了“消费纠纷速裁绿色通道”,并就诉前调解的意向向双方进行了询问。然而,在实施线上调解的过程中,双方矛盾激烈,对赔偿金额的争议十分显著。厂家代理人坚持认为“宣传表述有夸大之嫌,这是行业通病”,只同意退还购买款项;而小强则坚持“虚假宣传已构成消费欺诈,理应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赔偿”。
法官针对争议的核心问题,一方面向生产商展示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中关于欺诈行为判定标准的内容,并依据《广告法》第二十八条阐述了虚假宣传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进而明确指出“一旦诉讼程序启动,企业将遭受行政处罚及商业信誉的损害”;另一方面,法官对小强耐心阐述了司法审判中“损失认定应与实际损害相挂钩”的原则,并建议双方在法律规定的赔偿范围内寻求一个合理的折中方案。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生产厂家立即支付了1.8万元赔偿金,而小强则将剩余的商品退还给了厂家。
该案件从启动到终结仅用了短短48小时,法官便成功为当事人争取到了合法权益,同时打破了法庭在处理消费纠纷调解方面的最快速度记录。
法官说法
民法典第七条明确指出,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行为时,必须恪守诚信原则,保持诚实态度,严格履行承诺。而根据第128条的规定,若法律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以及消费者等群体的民事权利有特殊保护条款,则应严格按照这些条款执行。
我国众多法律文件对抵制消费欺诈行为及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进行了详尽规定。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指出,商家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相关信息时,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且不得发布虚假或误导性的宣传;同时,《广告法》禁止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以外的其他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严禁使用医疗术语或可能混淆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的推销用语;此外,《食品安全法》亦规定,食品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合法,不得包含虚假信息,且不得提及疾病预防或治疗功能。食品生产经营者对食品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等。
遭受消费诈骗后,众多人因缺乏证据而无奈接受损失或诉讼失利。陈美西法官向消费者提出建议,要从“一开始”就防止自己陷入消费骗局:“在网络上购买某件商品之前,务必全面掌握信息,慎重做出购买决策;购买之后,应主动保存交易记录、沟通记录、付款凭证、开箱视频等证据,一旦发生纠纷,只有证据充足,才能成功维护自身权益。”商家需秉持诚信原则,依法进行经营活动,对商品和服务质量进行严格监管,对商品及服务的具体信息进行真实披露,并健全售后服务机制,若逾越法律界限,必将面临相应的法律责任。
万江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