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欺诈订立合同有何后果?常见情形及法律责任介绍
东莞万江律师获悉
合同欺诈的法律后果要求欺诈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包括但不限于民事侵权责任和行政责任;若欺诈行为严重到触犯刑法,还需承担刑事责任。合同欺诈的常见形式包括通过伪造合同、以货物为诱饵、冒用他人名义、虚构民事主体等手段来达成合同。
一、欺诈订立合同的法律后果
欺诈行为在签订合同时将导致三重法律后果,包括引发侵权民事责任、违反行政法规的行政责任以及触犯刑法的刑事责任。
侵权行为所引发的民事责任,通常涉及行为人因过失导致他人财产或人身权益受损,依照法律规定,该行为人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合同欺诈涉及的行政责任包括:需承担相应的经济惩罚,以及营业执照将被依法吊销。
若合同中存在欺诈行为且情节恶劣,达到犯罪标准,则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二、欺诈订立合同的常见情形
欺诈订立合同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形:
通过伪造合同主体、内容等手段,欺诈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或捏造合同,从而骗取他人财物。
货物诱惑行为,是指骗子利用对方迫切需要商品的心理,虚构能够提供热门商品的能力,进而与对方签署伪造的买卖协议。
3.盗用、假冒名义,即冒用他人名义订立合同。
虚构主体,通过伪造营业执照等手段,与他人签订合同,这些合同所涉及的单位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者并未依照法律规定完成登记注册,从而骗取他人财物。
发布虚假广告及误导性信息,通过这些手段诱使他人与之达成契约关系。
三、欺诈订立合同的效力
合同的欺诈性需依据受欺诈方是否行使了撤销权来判定,若未行使该权利,合同仍保持其有效性;然而,若受欺诈方行权撤销合同,则该合同自签订之日起便丧失了法律上的约束力。法律快车提醒您,需留意一点,即此类合同的撤销无法对善意第三方构成抗辩。换言之,若一方通过欺诈或胁迫手段获取的财产转给了第三方,且该第三方为善意取得,那么遭受欺诈或胁迫的一方便不能利用该合同来对抗这位善意第三方。
万江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