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诉讼指南>>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2025 年 3 月 23 日!河南柘城县,蒙冤 11 年的赵作海去世

时间:2025-07-22 01:08 作者:佚名 【转载】

东莞万江律师获悉

2025年3月23日,农历二月二十四。河南柘城县。

王集镇赵楼村在料峭的春风中迎来了一个72岁的亡者,此人便是那位曾引发全国关注的冤案受害者赵作海。他在商丘离世后,遵照赵作海的生前遗愿,遗体被送回故乡安葬。

当老赵的遗体被送回到柘城县老王集镇赵楼村,村民们目睹着灵车的离去,不禁感慨万分:"老赵的一生,过得比黄连还要苦涩。"

蒙冤入狱的11年

1999年5月8日,赵楼村东端机井附近发现了一具身首异处、肢体不全的尸体。那天,正值春耕繁忙的早晨,却意外地成为了赵作海人生轨迹的转折点。当时43岁的赵作海正在田间照料麦苗,突然有民警冲入田地,将他按倒在地。

有人声称我杀害了赵振晌。时至今日,赵作海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个酷热的审讯场景。铁棍敲打头部的沉闷声响、电棍在身上游走时的刺痛感、辣椒水灌入鼻腔时的灼热感,这些残酷的刑讯逼供的细节仿佛刀刻一般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记忆中。最令他无法承受的是,办案人员竟然在他耳边引爆鞭炮,那震耳欲聋的声响几乎让他的耳膜裂开,整个人昏厥过去,随后又被凉水浇醒。经过连续十天的不懈折磨,那位文盲般的农夫不得不在九份认罪文件上留下了自己的指纹。

2002年12月5日,商丘中级人民法院依据故意杀人罪对赵作海作出了死刑缓期执行的判决。判决书上的文字冷峻而无情,"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几个字,却未能揭示出案件中的诸多疑点:死者身高与赵振晌的信息不匹配、血型鉴定结果缺失、关键物证不翼而飞……在法警为他戴上重达18公斤的脚镣之际,赵作海凝视着铁窗外的苍穹,轻声自语:"待真凶归来,我方得以洗清冤屈。"

等待了整整11年。在2010年4月30日,那个曾被宣判“死亡”的赵振晌突然重返村庄——他此前因争风吃醋而将赵作海砍伤,随后因害怕承担罪责而逃匿,而村民们发现的尸体实际上属于另一位失踪者。当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在监狱里宣读无罪判决时,赵作海紧握判决书的手指剧烈地颤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指呈现出青白色:"我等了3982天,终于等来了这一刻。"

赔偿金背后的生存困境

2010年5月13日,商丘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将65万元赔偿款交付给了赵作海。这笔赔偿金额在当时创下了河南省的最高记录,原本应当成为赵作海重新开始生活的契机,然而,它却意外地成为了另一场悲剧的开始。

赵作海出狱后,发现故乡已变得面目全非。他的前妻带着小儿子另嫁他人,大儿子在砖窑辛勤劳作,二儿子则在建筑工地辛勤打工。在为长子筹备婚宴之际,酒席上竟然没有一张全家福——这个曾经四代同堂的家族,在过去的11年里已经分崩离析。

更致命的打击接踵而至。2011年,大儿子以“代管”的名义拿走了14万元;2012年,小儿子举办婚礼又花费了4万元;2013年,李素兰轻信所谓的“朋友”煽动,将20万元投入所谓的“高息理财”;2014年,夫妻俩在宁夏开设旅社时被骗走了5万元;2015年,权健传销的陷阱又让10万元化为乌有……当最后一笔养老资金在股市中消失时,赵作海坐在法院的走廊里,将判决书揉成一团又摊开,泪水湿润了泛黄的纸张。

困在时光里的老人

赵作海,这位满身伤痕的男子,如今漫步在商丘的街头,总会让人联想到风中摇曳的残烛。他骑着一辆二手自行车,车筐中装满了从菜市场捡来的菜叶;他那件花衬衫下,隐藏着因脑梗塞而变形的右手,行走间,右腿不自觉地划出一个个小圈。每月仅有的3600元工资,需支付房租、药费以及李素兰的保健品费用,使得这对夫妻最奢侈的享受,不过是两块钱一碗的油茶。

梁园区法院的会议室中,赵作海日复一日地进行着单调的劳动:他擦拭着28张会议桌,打扫着4个卫生间,弯腰超过120次。李素兰称之为“体面工作”的这份职责,实际上却是法院对蒙冤当事人的一种特别关照。面对记者的提问,他抚摸着判决书边缘略显粗糙的毛边,淡淡地说:“如今这样的生活,总比流浪街头要好。”

李素兰的遭遇同样让人感慨万分。那位曾怀揣着通过婚姻来改变命运的梦想的女性,如今只能在法院的走廊里翻阅旧报纸,每月的收入仅有1800元。她虽梳理着优雅的发髻东莞万江律师,却身着十年前的旧裙;家中最贵重的“家具”,不过是一对仅花20元购得的元宝鸡。当推销员向她描绘“居家养老”的美好前景时,她仍旧幻想着用2980元换取晚年的保障,却全然不知这实际上只是新型传销的陷阱。

司法进步背后的个人悲剧

赵作海案件显著促进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在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将该案认定为“精神损害赔偿第一案”,并明确规定刑事冤案的受害者有权获得精神抚慰金。自此之后,河南省法院系统建立了冤案纠正机制,而商丘中级人民法院更是特别设立了“赵作海帮扶基金”。

在这些看似光鲜的制度改革背后,隐藏着无数被生活重压摧毁的个体命运。赵作海获释后,他的前妻至死都不愿与他相见;他的大儿子因为父亲背负“杀人犯”的罪名,至今40岁仍未找到合适的伴侣成家立业;二儿子在工地上不幸坠落,留下了终身残疾;就连他收养的小鸡,也因为营养不足而迟迟无法产蛋。记者正在拍摄他们租住的住所,李素兰急忙拿起一块抹布,遮挡住了电视机——那是房东遗留的旧式家电,她不希望别人看到家中空空如也的尴尬局面。

在清明节这一天,赵作海的墓碑前摆放着几件朴素的祭奠物品:一包红薯的叶子、两碗香浓的油茶以及三颗用于降血压的药物。李素兰站在墓碑前低声细语:“老赵啊,听说法院又提高了工资,现在每月可以拿到2200元……”春风轻轻拂过麦田,卷起几片飘散的纸钱,宛如在述说着那个未完成的春天:若不是1999年机井旁的那具尸体,若当年办案人员能更加谨慎,或许这位农民正坐在田埂上,数着卖芝麻的收入,子孙满堂,安度晚年。

赵作海已离我们而去,然而他所引发的疑问却未曾停歇。在商丘中院那间尘封的档案室中,赵作海的案卷依旧完好无损地保存着,那些泛黄的纸张上,记录着一个农民的辛酸泪水和那个时代的痛苦印记,这一切都永远地留在了2002年那个寒冷的冬日。

万江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