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诉讼指南>>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医学生人文教育有多重要?关乎个人成长更影响行业走向

时间:2025-07-21 00:13 作者:佚名 【转载】

东莞万江律师获悉

医学,一门直面生命奥秘的学科,它不仅拥有科学的严谨,还蕴含着人文关怀的丰富内涵。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迅猛进步,现代医学在疾病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这种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技术至上”的倾向日益明显:医生们过度依赖仪器设备,忽视了患者的情感需求;他们专注于疾病的治疗,却对患者的心理感受视而不见。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使得医患关系变得紧张,纠纷事件也屡见不鲜。医学生是医疗领域未来的支柱,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不仅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对行业的发展趋势产生深远影响。鉴于此,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评估,并寻求有效的实施策略,已经成为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核心价值维度

回归医学的真正内涵:实现从“治疗疾病”向“拯救生命”观念的转变。医学的精髓在于“以人为本”,其根本宗旨在于保护生命和尊重尊严。当雷奈克发明听诊器之际,他出于对女性患者隐私的尊重,特意设计了这一工具,这充分体现了科技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人文教育促使医学生认识到,疾病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异常,它更是患者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研读医学史中希波克拉底誓言所蕴含的“为病患谋求幸福”的宗旨时,通过阅读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对痛苦经历的细致刻画,学生们能够深切体会到患者的心理困境,从而促成他们从单纯关注疾病本身向关注患者整体福祉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优化医患关系的关键在于搭建起信任与共鸣的交流纽带。目前医患矛盾的根本因素之一,在于医患之间存在“情感障碍”以及“交流失调”。许多争议的起因并非医疗技术的不足,而是沟通环节的断裂。在人文教育中,医患沟通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共情能力——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恐惧、焦虑和期待。在告知癌症诊断的过程中,优秀的医生会首先留意患者的心理状况,并挑选恰当的时刻和用词,而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地读出检查结果。他们通过扮演患者角色进行模拟训练,亲自感受就医时的困惑与无力,这样在今后的工作中就能展现出更多的耐心和同理心。

职业发展的坚实后盾:抵御职业疲劳的内心壁垒。在医学领域,由于工作压力大,长时间直面生死,容易引发职业疲劳。相关研究表明,那些人文素养较高的医务工作者,通常具备更强烈的职业归属感和更强的心理承受力。人文教育在精神层面给予滋养,具体表现为:通过哲学课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减轻面对生命终结时的心理压力;艺术教育,包括绘画和音乐等,有助于提升审美鉴赏力,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和谐统一;参与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奉献中体会到职业的尊严和价值。

响应社会需求,我们致力于塑造出符合时代期望的医生形象。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社会对医生的角色期待已经从“技术专家”转变为“健康伙伴”。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那些不仅能够准确治疗疾病,还能安抚患者情绪、解读政策要义的医务人员,更容易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而人文教育所培养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和公共卫生知识,正是应对复杂健康挑战所必需的素质。

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现实困境

教育定位逐渐被边缘化,受到“重视技术而忽视人文”这一思维定势的压制。医学教育依然沿袭着“生物医学模式”的传统路径,课程设置以解剖学、病理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主,而人文课程的比例相对较低。这些人文课程常被当作“选修课”看待,课时被缩减,内容也变得支离破碎。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学生形成“人文无价值”的错误认知。

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导致理论传授难以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人文教育的核心在于“体验式学习”,然而目前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讲解、学生记录”为主。以“医学史”课程为例,常常只是将年代事件简单堆砌,忽略了技术背后的人文内涵;“医患沟通”课程则缺少实际演练,学生只能掌握一些话术模板,难以应对临床中复杂的情境。这导致人文知识仅停留在“认知层面”,难以融入日常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之中。

评价体系存在缺陷,人文素养难以作为量化评估的标准。由于人文素养具有“隐蔽性”,众多院校缺少科学的评价体系。期末考试往往偏重于对知识点的记忆(例如选择题、简答题),而不是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学生在人文方面的表现(比如对病人的同情心)并未被纳入综合评估体系,这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教师团队缺乏专业化特点,“双师型”人才短缺。担任人文课程的多为思政或文学背景的教师,对临床实践了解不多,授课内容与临床实践存在较大差距;而临床教师虽然经验丰富,却缺少人文教学方法的培训,难以将人文理念有效融入病例讨论中。这种“两张皮”的现象使得人文教育与临床实践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裂。

强化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实践路径

构建“三维一体”课程体系,夯实人文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将医学伦理、医学发展史、生命伦理等关键课程列为必选科目;在深化学习阶段,增加文学与医疗、艺术与医疗等选修课程,并倡导跨学科的学习(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开设的“叙事医疗工作坊”为例,通过记录患者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疾病的社会影响);在实践环节,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临床教学,规定学生在实习期间需完成“人文病例分析报告”(记录与患者的情感交流)、参与社区医疗服务等活动,从而在实际行动中体会人文精神。

创新教学模式,引入“情境化”元素,旨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为标准化病人(SP)构建诸如“传达不幸消息”或“应对患者投诉”等真实场景,学生得以在角色扮演中锻炼沟通技巧,同时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此外,通过加强叙事医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记录“临床笔记”,并运用文学手法描绘患者的生命历程,例如“一位晚期肺癌患者生命最后的两个月”,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同理心。文学院与美术学院携手打造“医学+”系列课程,包括“死亡哲学与临终关怀”以及“绘画中的人体美学”等,旨在消除学科间的界限,并拓展人文视野。

优化“多元化”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强调对评价过程的关注,并设立“人文素养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学生在志愿服务、医患交流以及伦理案例讨论等方面的表现,并将这些内容纳入到评优评先的量化标准中;同时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中增设“人文站点”,以此来评估学生在面对伦理难题、安抚患者情绪等方面的能力,例如通过设置“患者拒绝进行必要检查时如何应对”等情景题目进行考察。邀请患者及社区群众对学生的待人接物进行无记名评价,并将这些评价作为评定学生毕业成绩的依据之一,以此增强“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安排临床教师参加“人文医学师资培训”,掌握叙事医学、情景教学等技巧;邀请“抗疫英雄”、“全国先进工作者”等杰出医者,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传递职业精神,借助榜样力量唤起学生的人文意识。

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并非仅仅是“锦上添花”的点缀,它实际上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仅与医生对生命的敬重、对病人的尊重以及对职业的忠诚息息相关,更与医疗行业的温暖以及社会的和谐紧密相连。面对当前的困境,只有将人文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我们才能培养出既医术高超又人文底蕴深厚的当代医学人才。通过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我们期望未来的医疗工作者不仅能够治疗患者的身体疾患,还能够在精神层面给予他们慰藉,从而真正成为守护生命健康的使者。

作者系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谭茜之

万江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