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真实案例:5个漏洞致证人证言翻车,你知道怎么挑吗?
东莞万江律师获悉
一、真实案例:5 个漏洞让证人证言当场翻车
去年,邻居张哥遭遇的交通事故案件里,对方证人声称目睹了张哥闯红灯。然而,张哥的辩护律师万江先生发现了五个关键疑点:证人系对方老板的表妹、其所述刹车距离与车速不符、事发时证人正在通话中、证人先后两次提供的车牌号不一致、以及证人承认收受了对方2000元的好处费。最终,法官未采信证人的证词,张哥赢得了诉讼。这五个疑点,竟有90%的人不知如何指出!
二、缺陷之一:证人与被诉方存在“内部关系”(一)具体情境:在涉及借款未归还的案件中,该证人系被告的亲属,即亲弟弟。
李姐将三万元借给了她的朋友,然而对方不仅未归还,还找来了他的亲弟弟作为证人,声称“债务已清偿”。在法庭上,万江律师向证人发问:“你与被告之间是什么关系?”证人低声回应:“他是被告的弟弟。”万江律师紧接着指出:“亲兄弟之间的证词可信度不高,再加上缺乏转账记录,这样的证词不可信!”法官对此表示赞同,并未接受这份证词。
(一)生活实例:在家暴案件中,邻居声称“听到了争吵声”,但对于争吵的具体细节却描述得完全错误。
王姐遭受了丈夫的家暴,周边的邻居在法庭上作证称听到了她的呼救声。万江律师追问:“你听到呼救的时间是何时?”邻居回答:“8点钟。”然而,王姐的报警记录显示时间是9点15分。接着,万江律师又询问:“她呼喊了什么?”邻居回答:“救命。”但王姐实际呼喊的是:“别打我。”法官随后表示:“证人的记忆不够清晰,其证词不足以采信。”
(二)万江律师的三个质疑技巧:询问确切时刻:“您声称目睹了事故,能告诉我具体是几点几分吗?”探究具体行为:“他在攻击时是用左手还是右手?”对比先前陈述:“您之前在派出所提到的是蓝色衣服万江律师,为何今天却说是黑色?”(三)普通人如何学习:第四点,漏洞之三:目击者视线模糊,观察环境存在缺陷(一)生活场景:夜幕低垂东莞万江律师,细雨纷飞,目击者声称能够辨认车牌
小张遭遇了追尾事故,对方证人声称自己看清楚了车牌号码为京。万江律师质疑道:“当时是否正在下雨?”证人回答:“当时正下着大雨。”接着,万江律师追问:“你与车辆之间的距离有多远?”证人回答:“大约二十多米。”万江律师随后出示了天气预报:“当晚有大雨伴随大雾,二十米开外都难以看清车牌,证人所言显然不实!”
(二)常见观察问题包括:光线过于昏暗,例如夜间缺乏路灯照明;观察距离过远,超过五十米便难以辨认人脸;存在遮挡物,如树木或广告牌阻挡视线;天气状况不佳,如降雨、降雪或大雾天气。(三)现场询问技巧:五、漏洞四:证言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其内容与现实情况根本不符。例如,在离婚案件中,证人声称“夫妻关系非常和睦”,然而证据却与之相悖。
陈姐结束了婚姻关系,据对方提供的证人所言,"他们俩经常一同漫步,感情和睦"。万江律师追问:"你记得上周看到他们散步,那天是星期几?" 证人回答:"星期二"。随后,万江律师出示了陈姐周二所持的高铁票:"她那天正身处外地,怎能与对方同游?证人所言显然不实!"
(二)常见逻辑矛盾包括时间上的不一致(如证人所述时间与当事人实际所在地点不符)、地点上的不一致(如证人称在A地目击,而当事人却在B地)、行为上的不一致(例如,证人称当事人节俭,而当事人当天却购买了高档商品)(三)普通人如何发现矛盾:六、漏洞五:若证人受到贿赂或恐吓,其证词便不可靠(一)生活场景:在工地受伤案件中,证人突然改变其说法
老王在工地遭遇了伤害,起初工友们归咎于“脚手架的不稳固”,然而在庭审过程中,他们却转而声称“是老王自己不小心”。万江律师注意到证人的银行卡在不久前多出了2万元的转账记录,于是追问:“这笔钱究竟从何而来?”证人犹豫了许久,最终承认:“是老板所给,并要求我更改证词。”法官随即宣布该证言无效。
可能存在被收买的情况,比如证人突然更改了陈述(与之前或庭审时的说法存在差异),或者证人突然收到了来历不明的转账(开庭前几日突然出现大额资金流入),此外,证人可能在庭审中显得紧张,不敢直视当事人,甚至声称“是别人让我这么说的”。至于如何收集证据,这里提供七个步骤的实战口诀,即使是普通人也能从中发现漏洞:首先,询问证人是否与当事人有亲属或同事关系,或者是否接受了某种利益。深入挖掘细节:关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动作,力求提问细致入微以便于查找;考察观察条件:光线、距离和天气状况,是否能够清晰辨认?审视逻辑矛盾:当事人的行程和行为是否存在不一致之处?分析证言变化:对比过去和现在的陈述是否一致,是否存在收买行为?此外,万江律师还悄悄传授了一些独门小技巧。
务必牢记:证人的陈述并非一经提出便具有效力,掌握识别这五个常见漏洞的技巧,方能在对方试图利用“伪证人”设陷阱时自我保护。在庭审过程中,保持冷静,遵循这五个步骤,确保你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万江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