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指南
诉讼指南
2024 年民事诉讼费收费标准,财产案件缴费规则详解
东莞万江律师获悉
一、民事诉讼费收费标准2024
(一)关于财产方面的案件,其缴纳费用的规则如下:
对于诉讼金额不超过一万元的案件,每名原告需独立支付五十元的案件受理费用。
对于诉讼标的额介于1万元到10万元之间的案件,需按照既定比例,按照2.5%的费率进行缴纳。
对于诉讼标的额介于10万元至20万元区间的案件,必须依照2%的比例缴纳费用。
对于诉讼标的额介于20万至50万元区间的案件,需依照1.5%的费率缴纳相关费用。
对于诉讼标的额介于五十万至一百万之间的案件,需按照1%的比例缴纳费用。
对于诉讼标的额介于100万至200万元之间的案件,必须按照0.9%的税率进行缴纳。
对于诉讼标的额介于20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的案件,需依照0.8%的费率进行费用缴纳。
对于诉讼标的额介于500万元至1000万元之间的案件,应按0.7%的比例缴纳费用。
对于诉讼标的额介于1000万元至2000万元之间的案件,需按照0.6%的费率进行缴纳。
对于诉讼标的额超过2000万元的案件,必须依照0.5%的费率进行费用缴纳。
(二)关于非财产方面的案件,其缴纳费用的规则如下:
1.案件的受理费为每件50元至300元不等。
若遇到相关疑问,并且总财产额度不超过二十万元,便无需支付额外费用;然而,若总财产额度超过二十万元,超出的部分需按照0.5%的费率缴纳。
对于侵犯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个人权利的诉讼案件,每起案件需支付100元至500元不等的诉讼费用。
若遇赔偿事宜,且赔偿款额未越过五万元大关,则无需支付额外费用;然而,若赔偿款额介于五万至十万之间,超出部分需按百分之一的比例缴纳;至于赔偿款额超过十万的情况,超出部分则需按百分之零点五的比例缴纳。
3.其他非财产案件的受理费为每件50元至100元不等。
《用交纳办法》第十三条
案件受理费分别按照下列标准交纳:
财产纠纷案件在诉讼金额或估价金额的基础上,需依照以下比例进行分阶段累计缴纳费用:
1、不超过1万元的,每件交纳50元;
2、超过1万元至10万元的部分,按照
2.5%交纳;
3、超过10万元至20万元的部分,按照2%交纳;
4、超过20万元至50万元的部分,按照
1.5%交纳;
5、超过50万元至100万元的部分,按照1%交纳;
6、超过100万元至200万元的部分,按照0.9%交纳;
7、超过2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0.8%交纳;
8、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0.7%交纳;
对于超过1000万元至2000万元这一区间,需缴纳0.6%的税费。
10、超过2000万元的部分,按照0.5%交纳。
二、一审原告没有钱交诉讼费自动撤诉院怎么解决
关于不缴纳诉讼费用则依照撤诉处理的清晰明确如下:
若原告或上诉人未能在规定期限内缴纳案件受理费或申请费,亦未就相关情况提出司法救助的申请;或者即便启动了司法救助程序,却未获批准,那么在规定时间内若仍未能支付相关费用,法院将依据法律规定,自行决定将案件认定为自动撤诉或申请撤回。
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如果原告或者上诉人提出撤诉的申请,并且法院做出了允许撤诉的裁决,那么由此产生的案件受理费用,需由原告或者上诉人自行承担。
在行政诉讼案件的处理中,若被告对之前所采取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修改或取消,并且原告接受并同意撤回诉讼请求,只要法院裁定批准,那么案件受理的费用也将由被告来承担。
三、民事诉讼起诉费是多少
在处理涉及财产性质的案件时,重点在于依据实际的诉讼价值进行逐级核算,同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比例规定。
若案件总费用不足一万元人民币,仅需支付固定费用五十元;对于诉求金额在一至十万元之间的案件,诉讼费按该金额的2.5%计算,并扣除两百元;至于诉求金额在十至二十万元之间的案件,则以该金额的2%为基数计算,并额外收取三百元;类似地,诉求金额在二十至五十万元之间的案件,按1.5%的比例计算,并额外加收1300元;若诉求金额介于五十至一百万元之间,则按1%的比例计算,并额外加收3800元;对于诉求金额在一百至两百万元之间的案件,按0.9%的比例计算,并额外加收4800元;若诉求金额在两百至五百万元之间,则按照相同的方式计算,但需额外支付6800元;对于诉求金额在五百至一千万元之间的案件,同样按照此模式计算,但需额外支付11800元;若诉求金额在一千至两千万元之间,则按照同样的方式计算,但需额外支付21800元;最终,若诉求金额超过两千万元,则按0.5%的比例计算,并额外加收41800元。
以下是关于2024年民事诉讼费用标准的解答,若此信息未能解答您的疑问,烦请您具体阐述您所面临的法律争议焦点及所需帮助,华律平台上的资深万江律师将为您提供一对一的专业咨询服务,并为您提供详尽的解决方案。
万江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